本刊信息

主 管 单 位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 办 单 位 广东园林学会

编 辑 出 版 《广东园林》编辑部

国 内 邮 发 代 号 46-331

国 外 邮 发 代 号 BM7470

国 内 发 行 广东省报刊发行局

国 外 发 行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

期刊简介
  • 1
  • 2
  • 3
  • 《广东园林》学刊原为1962年创办的“广东园林学术资料”,1979年2月定名为“广东园林”,现为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广东园林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是全国发行的彩色印刷双月刊。学刊坚持立足岭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办刊方针,秉承开放办刊、民主办刊、科学办刊的理念,刊登风景园林历史、理论、规划、设计、工程、技术、管理和教育等领域论文,提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本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全文收录期刊CSTJ、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龙源期刊网、博看期刊数据库等收录,被评为“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B+)”,入选2022年版《科学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SCD)。

    查看完整简介>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 岭南传统村落研学空间建构内涵研究

    郭焕宇,魏鹏昊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1

    Abstract:

    围绕青少年学生研学活动,对岭南传统村落研学空间的建构要素进行结构化分析,提炼研学活动 的主体、内容及场景的内涵特征。岭南传统村落研学空间的主体包括参与者、组织者和监管者,为研学空间的建构提供需求依据、具体方案和运行保障,共同协作提供发展动力。研学空间的内 容构成反映了岭南地域生态特征、社会时代精神和人文艺术品格。研学空间场景的层次丰富而连续,具有拓展更新的基础;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生成和谐人地关系;文化景观遗产连片分布, 形成主题关联的研学线路和网络。依托研学空间开展乡土研学活动,能够重新激活岭南传统村落的教化功能价值,扩展文化景观遗产的资源价值。

  • 文化景观保护视域下传统墟镇景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研究——以台山市文旅融合型侨墟为例

    黄健文,莫小欣,邹小青,高海峰*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2

    Abstract:

    侨墟作为台山近代经济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色。在文旅促振兴的背景下,界定其风貌特色构成及权重,构建适地性景观风貌评价体系,对科学评估现状和指导风貌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层次分析法对初筛指标集进行分类与修正,构建涵盖 4 个准则层、25 项指标的风貌特色评价体系,并确定指标权重。接着将该体系应用于台山侨墟商埠游径沿线的5 个案例地,采用模糊综合评级法进行测算,获得评价结果:台城老城中心区历史文化街区为游径沿线中最具风貌特色的侨墟,其次为公益埠、台城西宁市历史文化街区、三合温泉墟、冈宁墟。最后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结果差异,将文旅融合型侨墟细分为人文内涵特色类、生活贸易特色类及自然旅游特色类,并据此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风貌提升策略。

  • 文化景观视阈下的民族村寨景观风貌评价研究——以南岗瑶寨为例

    梅骏翔,陈秋洁,汤烨,孙雅沄*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3

    Abstract:

    景观风貌是推进民族村寨建设、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着力点。针对当前民族村寨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实践中存在的评价维度单一和缺乏量化指标等问题,从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相结合的综合视角出发,构建民族村寨景观风貌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权重,并以南岗瑶寨为例,进行景观风貌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南岗瑶寨的整体景观风貌处于“一般”水平;民居建筑和精神信仰是最为重要的景观风貌要素;乡土建筑民族原真性和民族语言文字普及度是景观风貌提升的关键指标。未来应通过“修旧如旧”的建筑风貌整治、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吸引原住瑶民回迁等方式,实现物质文化景观风貌和非物质文化景观风貌的全面复兴。

  • 粤北壮族传统民居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构建

    罗婷,刘旭红*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4

    Abstract:

    为探讨粤北壮族村落传统民居的营建模式、文化特征以及发展演变机制,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其开展田野调查与测绘,分析其建筑基因的影响因素。通过制定基因识别原则与图谱构建路径,探究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立面形制、装饰艺术、结构体系等基因类型,并构建系统性可视化建筑基因图谱。研究结果表明,粤北壮族村落传统民居主要采用地居合院式营建模式,深受壮族、瑶族、汉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影响;其平面布局由“一明两暗”型衍生为单进、多进天井合院式;立面形制吸纳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渐呈现出繁复有序的风格;局部装饰融入地域民族文化图腾,精美细致;结构体系在“硬山搁檩”和“斜梁檩托”基础上展现出环境适应性。该基因图谱可为岭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筑与村落风貌传承延续等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岭南园林的文化基因图谱提取研究

    张艳玲,杨濠铭,杨玺东,高健晋,张竞方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5

    Abstract:

    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流派,其传统元素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但目前对其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为弥补这一不足,引入文化基因理论,依托文化三层次理论,从表层物质 文化、深层精神文化及中间层社会文化 3 个维度提取岭南园林的文化基因,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 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文化基因图谱。研究发现,建筑形式、建筑工艺、民俗文化和哲学精神等基因在岭南园林的文化基因中占据重要地位;岭南园林文化基因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深刻影响社会功能与文化传承;文化基因的提取与量化分析有助于厘清文化脉络,深入挖掘岭南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现代岭南园林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室内天然光光景主观评价研究综述

    黄彦羽,杜宏武*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6

    Abstract:

    光景学的提出为人居环境的景观营造与品质提升拓展了新领域。为深入研究室内光景,系统收集 了近 30 年国内外关于室内天然光光景的研究成果,梳理了天然光光景的主观评价研究路径及常见量化关系模型,进而对相关变量与指标进行了汇总、分类与适用性分析。目前,学界对空间变 量的控光界面和承光界面,以及天然光变量的亮度水平和亮度空间分布较为关注;在感知结果方面,学界倾向于在无指定空间类型的研究中探索更多的光景印象和情绪状态指标,而在具体空间 类型的研究中,指标选用则有所侧重。最后,展望了室内天然光光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中的研究内容与应用场景拓展方向。

  • 基于电路理论的高原山地县域生态网络构建——以云南省镇沅县为例

    陈文漪,刘敏*,潘悦,张瀚琪,董俊梅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7

    Abstract:

    鉴于高原山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高原山地区域目前面临着城市快速扩张、生态保护压力大等挑战。以高原山地地区的云南省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为例,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和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从功能性和结构性 2 个方面综合确定生态源地,并利用电路理论原理构建生态廊道,进一步识别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构建生态网络,最后根据各乡镇发展现状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表明:镇沅县拥有生态源地 21 个,形成生态廊道 38 条,共识别出夹点区域 23.31 km2以及障碍点区域 40.00 km2。生态源地及廊道多分布在镇沅县西部,而东部存在明显的断层现象。最后基于各乡镇发展现状条件与发展愿景,综合构建了镇沅县“四区、 一轴、六脉、多廊道、多节点”的生态网络体系,并提出各乡镇未来发展重点及方向。

  • 基于均好度与绿地率拟合关系的泰安市城市公园建设研究

    贾重阳,裴志国*,张燕燕,任朝阳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8

    Abstract:

    城市公园是相对公平合理的状态。为衡量泰安市公园与住宅分布的合理性,通过 CAD 获取 2015 年—2023 居民日常开展休憩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是民生福祉的重要体现,其可达性应该保持年泰安市老城区与开发区的居住用地以及不同类型公园在不同时空阶段的建成面积数据,计算出不同时段下公园服务半径内均好度和绿地率,并使用 Excel 和 SPSS 数据分析软件探究均好度与绿地率的拟合关系。结果表明,泰安市老城区和开发区的绿地率和均好度均呈上升趋势,二者的 整体绿化建设发展态势良好;此外,绿地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会提升均好度,但两者增长的耦合性较低,均好度指标更多受到住房建设以及公园分布位置因素的制约。在未来公园的建设发展中,老城区可推进口袋公园网络体系化,不断增加公园分布密度;开发区可利用空间与资源优势,推进特色公园建设。

  • 广州市城中村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特征及影响机制

    罗曼婷,王大鹏,刘颖圣,王鹤桐,叶昌东*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09

    Abstract:

    近年来,我国随迁老人规模不断扩大,但现有研究对城中村的随迁老人关注不够,城中村空间环境对该类群体的社会融入影响机制亦亟待探究。基于广州市城中村实地调查数据,结合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构建随迁老人生理、文化、行为和心理 4 个维度的社会融入因子,应用多元线性回 归模型考察社会人口学特征、城中村空间环境与社会政策支持 3 个方面对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入程度总体水平不高,且按融入程度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生 理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行为融入。其中,社会人口学因素对生理融入和文化融入因子的影响较大,城中村空间环境因素对生理融入和行为融入因子影响较大,社会政策支持因素对心理 融入因子影响较大。最后从社会人口学、城中村空间环境以及政策支持 3 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中村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策略。

  • 街区型住区生活性街道空间的行人心理感知研究——以广州为例

    杜宏武,王子荆,潘佳馨*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0

    Abstract:

    街区型住区的生活性街道与居民关系密切,应从行人心理需求出发,重视人本尺度的街道精细化设计。既有研究对街道空间微观要素的定量分析存在不足,空间要素对行人心理感知的影响机制仍缺乏数据支撑。基于对广州街区型住区生活性街道的深入调研和文献研究,选取 4 类空间特征 因素,筛选 8 个心理感知测评因子,搭建 16 个典型 VR 场景,开展街道空间与行人心理感知关联性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空间特征因素和居民心理感知存在普遍和不同程度的联系。基于实验 结果,对生活性街道的步行空间尺度、沿街建筑前区空间设计、沿街商业界面比例和街道空间绿化指标及层次设计提出建议和指引。

  • 基于空间句法的广州传统民居空间组构与社会文化研究

    廖信春,陈晓玲,丁传标*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1

    Abstract:

    民居空间布局是人类社会秩序与结构在建筑实体中的映射,分析民居空间形态可探知其背后的生 成逻辑。鉴于既往研究缺乏定量刻画民居空间组构的方法,运用空间句法凸空间模型量化分析广州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研究发现:广州传统民居三间两廊式、一偏一正式、竹筒屋式等传统民 居形成“天井整合型”的空间形态特征;广州传统民居空间通过隔离或连通空间,构建了内与外、主与客、公共与私密、人与自然的二元性空间界面;民居空间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包括 以主干家庭为主的居住形态、兴盛的宗族文化,以及自然观、社会观的和谐统一等。

  • 城市公园综合价值评估研究——以深圳湾公园为例

    刘荣杰,熊义刚,韩念龙,肖丽祺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2

    Abstract: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具有生态、社会及经济等多重价值。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公园价值的认识及转化,对于现阶段城市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深圳湾公园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和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系统,结合深圳市实际情况,构建由经济、生态、 社会和文化价值 4 个维度、14 项指标构成的深圳市城市公园综合价值体系。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及评估算法核算,结果显示深圳湾公园综合价值约为 3.6 亿元,其中社会价值(占 73.23%)及 生态价值(占 16.89%)贡献显著,表明该公园既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核心空间,也是承载市民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最后建议深圳湾公园深入挖掘文化价值,通过打造现代化都市风貌展示 窗口、强化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生态 + 文旅”产业融合三大路径,实现公园价值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 昌江海尾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孙静馨,宋希强,申益春,杨泽秀*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3

    Abstract:

    为明晰昌江海尾湿地景观格局特征,探究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该湿地,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以及现场调查的方法,对昌江海尾湿地 2014—2024 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自然、人文等因素探究湿地景观格局特征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 10 年来昌江海尾湿地内湿地植物、建设用地、裸土地和道路面积减少,以建设用地的降幅最大,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在类型层次上,昌江海尾湿地的优势景观类型为林地,景观趋于破碎化,各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聚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湿地植物的聚集度显著下降;影响昌江海尾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为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第三产业等,环境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建议合理规划区域道路景观,重视景观的整体性保护,加强对沼泽湿地和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 昆明圆通寺声景保护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丁端钰,尹露曦*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4

    Abstract:

    圆通寺作为昆明市标志性寺庙园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公众对其声景的保护支付意愿及相关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圆通寺声景环境品质及公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圆通寺声景为研究对象,结合声景测量、公众感知偏好调查及条件价值评估法,调查公众感知情况及圆通寺声景现状,并进行公众支付意愿估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圆通寺游客对自然声及仪式声的声景感知满意度较高;圆通寺声景具有丰富的潜在价值;公众的支付意愿与其对圆通寺的了解度、对声景保护重要性的认可度、工作情况、月收入显著相关。最后针对性地从声景空间优化、公众认知提升并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等方面对圆通寺声景保护提供理论参考及保护建议。

  • 浙东唐诗之路新昌段景观要素提取及意象解析

    郑朝烨,舒美英,徐达,蔡建国*,魏云龙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5

    Abstract:

    新昌段是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的核心组成,其景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诗意的历史印迹。聚焦唐代新昌段相关诗词文本中蕴含的景观空间特征,旨在揭示诗路文化在县域尺度下的空间表征机制及其规划应用价值。以唐代 168 首描述新昌实景的诗词为研究对象,采用 Rost CM6 文本挖掘软件进行景观要素提取与空间意象解析。结果表明,唐代新昌景观可归纳为月峰林道、花柳溪舟、 佛寺茗香、桃洞仙瀑、剡乡田歌五大核心景观类型。基于对五大景观空间意象成因的剖析,提出新昌唐诗景观在县域空间中的规划策略:构建“自然 + 人文”的线性展示空间,打造沉浸式唐诗景观叙事场景,发展数字文旅推动浙东诗路走廊建设等。

  •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新引进植物调查及其综合评价

    蒲苑君,张继方*,何仲坚,陈莹,倪建中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6

    Abstract:

    为充分发掘适生于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一期东侧地块的植物种质资源,对新引进的 103 种植物进行 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新引进植物综合评价体系,根据观赏价值、生态适应性、开发应用价值 3 个准则层和 16 个评价指标开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指标按 权重值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生态适应性、观赏价值、开发应用价值,生态适应性最为重要,符合研究强调收集、培育和筛选湿地植物资源的研究目标要求;通过分析计算可知,海珠湿地 103 种 新引进植物综合表现良好,并被划分为 4 个等级,其中Ⅰ级、Ⅱ级植物共 32 种,其生态适应性、观赏性均较好,且应用价值较高。

  • 基于有机更新的城市历史文化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泉州小山丛竹公园为例

    徐丽红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7

    Abstract:

    基于有机更新理论构建历史文化空间“保护 - 传承 - 活化”三位一体的技术框架,以泉州小山丛竹公园为例,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的有机更新策略,旨在重塑历史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的互动关系。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小山丛竹公园的历史文脉与资源禀赋,并以重现盛景、修复场地、服务社区、古城展示为目标,通过保护历史遗迹、传承文化 脉络、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活化空间功能等策略,实现了历史资源的有效挖掘与活化再生,显著提升了区域生态环境品质与文化教育功能;同时,创新运营机制与管理模式,推动了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最后,提出了新空间的布局应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创新活化利用模式以保障场地活力等建议。

  • 基于无人机航测数字技术的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探索

    朱政洋,李相思,刘小冬*

    2024, Doi: 10.12233/j.gdyl.2024.06.018

    Abstract: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推进,数字技术融入园林专业教学成为趋势。无人机航测技术凭借其高效、 低成本等优势,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广州市白云区马洞村航测实验为例,论述无人机航测数字技术的发展现状、相关概念、应用优势、硬件设备和完整技术流程,并分析无人机航测数字技术在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对场地空间尺度的感知能力,提升设计效率及方案的科学性等。最后提出其在 14 门专业课程、5 项实习项目具 有潜在应用场景,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快速检索
检索项
检索词
卷期检索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