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志简介
编委会
协办单位
投稿指南
杂志订阅
广告合作
本刊声明
联系我们
点击排行
全 选
导出
显示方式:
简洁模式
摘要模式
1
澳门卢廉若公园中的诗情画意
邓锐,周妍
2020, 42(1):41-44.
[摘要]
(
366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澳门园林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风格,形成兼容、开放、多元的园林形式。卢廉若公园作为澳门近代“三大名园”之一,其独特的历史使公园形成与众不同的风貌——以大面积的水体、山石及植物进行造景,又融入了西式装修风格。通过史料考证和现场调研,对卢廉若公园的总体布局和景观序列进行分析,并探寻公园从叠山理水、建筑特色到楹联绘画体现出的诗情画意,继而深化人们对卢廉若公园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
导出
收藏
2
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研究
钟伟鑫,徐明慧,陈展川
2021, 43(1):18-21.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4
[摘要]
(
29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滨水带状公园中的慢行活动空间是促进居民健康的重要城市空间。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慢行路径、慢行设施、慢行景观 3 个方面和 16 个评价指标构建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权重结果表明慢行路径对于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最为重要,出入口、道路连通性、无障碍设计、水岸与边坡防护设施对慢行活动影响较大。并以海口市西海岸带状公园为例,计算公园各区段综合得分和各指标得分,得到各区段在打造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方面的评价及改造方向。
导出
收藏
3
流量可调燃气发生器压力闭环模糊控制算法
聂聆聪,刘志明,刘源祥
2013(4):551-556.
[摘要]
(
27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为了改进流量可调燃气发生器的调节精度,引入燃气发生器压力闭环控制,针对流量可调燃气发生器压力闭环控制特点,在压力闭环中引入了模糊积分控制,此控制算法响应速度快,超调量较小,不同工况及长时间工作下系统仍然有较好的动态特性。
导出
收藏
4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王守富,何利华
2021, 43(1):42-45.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0
[摘要]
(
26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拙政园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经典遗存,在中国园林文化、园林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考据了拙政园的始建时间、初始规模、历史分期,认为拙政园始建于正德四年(1509年)至正德八年(1513年),建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初始规模包括了现在的东、中、西三部分。按照时代变迁和园林形式变化,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大体可分为明至清初的山林雅致时期(1509—1662年)、清代的繁复变迁时期(1662—1911年)、民国至新中国早期的破败毁坏时期(1911—1951年)以及新中国文管部门接管拙政园后的保护恢复时期(1951年至今)4个历史时期。
导出
收藏
5
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的美学比较研究
方如心,赵洋
2020, 42(6):91-96.
[摘要]
(
248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素有“姐妹双园”之称的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因其深厚的血脉亲缘联系、独特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巧夺天工的造园艺术而被众人所熟知,是闽台地区传统园林的重要代表。通过现场调研、文献收集和对比研究,围绕着两个花园的造园要素、造园手法、造园意境3个方面探寻它们的共性美和个性美:两座园林都承袭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且融入闽台地域特色,又出于各自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人文文化等差异,使得两座园林承载着造园之主的不同希冀,各自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导出
收藏
6
巴塞罗那城市公园发展更新与特征研究
张思凝
2021, 43(2):29-35.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6
[摘要]
(
23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巴塞罗那城市规划与空间更新作为世界典范,其城市公园 更新与发展历程也值得学习与借鉴。结合对巴塞罗那城市更新计 划与政策背景的分析,梳理与分析了巴塞罗那城市公园发展的历 史进程,将其分为 3 个主要阶段:注重将自然引入城市的萌芽期 (19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期(20 世纪 80—90 年代);思考人、自然与城市关系的成熟期(21 世纪以来)。通过实地勘察与多源数据分析,总结了城市公园更 新的六大特征:政策引导;人文关怀;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 艺术与景观的融合;生物多样性与绿色网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并辅以相关典型案例论证。
导出
收藏
7
北京故宫慈宁宫花园
陆琦
2020, 42(1):97-100.
[摘要]
(
19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慈宁宫位于紫禁城内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西北角,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 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因灾又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
导出
收藏
8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
侯晓蕾,刘欣,姚莉莎
2022(5):2-5.
DOI:
10.12233/j.gdyl.2022.05.001
[摘要]
(
17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随着城市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城市更新从“大规模”建设转向“小而微”改造,小微空间越来越多地影响大环境网络的舒适度,健康城市思想正逐步融入社区空间组织和生态建设中。以社区微花园更新为基础,健康城市为导向,注重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和社区生活圈的完善,其治理内容包括健康文化治理、自然疗愈治理、社会公平治理、社会活力治理等4 方面。研究通过对健康城市导向下的微花园设计治理体系的探索,归纳微花园设计治理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当前的健康城市建设。
导出
收藏
9
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儿童乐园设计与营造的实践探究
孙芝倩,王玉萍,颜佳
2022(5):19-23.
DOI:
10.12233/j.gdyl.2022.05.004
[摘要]
(
166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我国的自然教育行业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自然教育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认知教育,能够在新时期为景观行业拓展新内涵。对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和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和景观设计三者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自然感知、认知参与和系统学习的新设计理念,结合千岛湖小黑鱼儿童乐园和唐山皮影主题乐园开展的实践,提出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主题、规划符合自然教育逻辑的场地、应用多样化的自然教育科普媒介和强调公众参与的后期运营的融合新手段。
导出
收藏
10
香港行道树管理优化探讨
周兆珩
2020, 42(5):42-45.
[摘要]
(
15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香港市区行道树安全管理在综合管理措施、规划设计建设、种植养护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其管理观念及技术已经不符合当前绿化生态的理念及发展。继而针对性提出健全管理机构、优化技术措施、加强各部门的宏观协作等建议。
导出
收藏
11
中国建筑文化对琉球的影响——以首里城为例
杨欣宇
2021, 43(3):20-25.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4
[摘要]
(
15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位于日本冲绳的首里城,是古代琉球王国的王宫,其建筑 深受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建筑文化海外传播的研究具有 特殊意义。以琉球王国历史与首里城营建历史为背景,从建筑整 体的布局、功能,到单体外形、样式,再到细部的彩绘、装饰, 系统探究了中国建筑文化在意识、制度、物质 3 个层面琉球建筑 的影响,总结了首里城在建筑文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导出
收藏
12
晚明苏州徐景文紫芝园营造考
徐一书,云嘉燕
2021, 43(3):26-30.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5
[摘要]
(
144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晚明徐景文紫芝园是徐氏造园的杰出代表,以其高超的叠 石营造冠绝吴下。其存世 99 年,期间几经兴衰,最终焚毁于大火, 至今遗迹全无。利用相关文史,梳理紫芝园历史脉络,对其选址 位置进行考证。通过对园记的分析,实现紫芝园平面布局与景观 要素的复原,并结合复原内容,对紫芝园营造特征加以研究。发 现紫芝园建筑密度大,建筑形式多样,采用方池曲水的理水方式, 带有晚明时期造园手法转变的特征。假山仍以观赏石峰为主,叠 山技法呈现出一定滞后性。
导出
收藏
13
珠江三角洲沙田文化景观中的堤围与聚落研究
张玮莎,曾琦,黄惠子
2020, 42(4):26-32.
[摘要]
(
13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沙田是珠江三角洲海陆交接地带特殊的地理单元,在人力围垦与自然淤积相互作用下,构成了水网互通、顺水而居、稻作发达的文化景观。通过历史文献、田野调研、历史信息对比等研究方法,发现堤围和聚落是构成沙田文化景观的两个突出要素,呈现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要素形态由单一至复杂的发展过程,即为“空间连续、要素变化”的特点,其变迁过程中凝练的生存智慧与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可为有效保护和展示沙田文化景观提供参考。
导出
收藏
14
广州市东风路装配式人行天桥的景观设计
李宁
2021, 43(2):63-66.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3
[摘要]
(
13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再建设,而装配式天桥凭借低成本、施工周期短、对交通和环境影响小等建设优势得到大力推广。以广州市东风路装配式人行天桥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归结出老城区装配式人行天桥的景观设计方法——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理念、制定适宜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形式、造型美学实现城市特色景观、绿化造景提升空间品质、细节化设计体现人文精神,并提出城市设计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
导出
收藏
15
广州耐湿热月季品种杂交试验初报
郑育芬,张丽红,伍成厚
2021, 43(1):73-75.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6
[摘要]
(
132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为培育出耐湿热的月季新品种,在广州选择几个耐湿热性较强和性状表现良好的月季品种进行了初步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粉扇’‘绯扇’‘金凤凰’和‘粉色莫奈’4个品种均可作为杂交母本;‘澳洲黄金’‘薰衣草玫迪兰’‘粉扇’‘绯扇’和‘金凤凰’花粉量大,适合作为父本。不同组合杂交结实率差异较大,如‘金凤凰’ב粉扇’结实率达100%,‘粉色莫奈’ב薰衣草玫迪兰’为90%,而‘绯扇’ב深圳红’仅有23.1%。正交与反交的结实率也存在差别,如‘粉扇’ב金凤凰’结实率只有82.3%。
导出
收藏
16
澳门药用植物资源
方惠婷,刘康,秦新生
2021, 43(1):60-63.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3
[摘要]
(
129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药用植物对人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澳门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统计到澳门药用植物共152科506属725种,占澳门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40.08%。其中菊科、大戟科、蝶形花科所含种类数量位列前三;乔木类、灌木类、草本类、藤本类种数占比分别为25%、18%、47%、10%;药用部位以全草或者全株、根、叶为主。针对目前澳门药用植物应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加强乡土药用植物资源基础研究,充分挖掘其保健康养作用,增加其在绿色公共空间中的种类与数量。
导出
收藏
17
广州市海珠广场绿地提升改造
叶劲枫,路秉瀚,谭广文
2020, 42(3):64-67.
[摘要]
(
12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以广州市海珠广场绿地景观提升改造为例,探究老城区中心广场景观提升的策略和途径。通过原状广场实地调研、环境精准识别,针对绿化景观无序、场内空间封闭、园路铺装失修等现状,结合SWOT模型,对工程项目的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制定挖掘文化内涵、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的景观改造原则。采用适当抽疏、增加花卉、合理规划景观格局、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等措施,打造兼具“红色”文化传承、门户形象展示、休闲观光、活动举办场所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
导出
收藏
18
苏州木渎严家花园新园修建得与失的调研
郎碧峥,张哲
2020, 42(1):21-26.
[摘要]
(
12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严家花园建于拥有2 500年历史的木渎古镇,曾由苏州香山帮著名建筑师姚承祖修缮,是江南私家宅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庭院部分以四季为主题的造园手法颇具特色,值得保护传承。严家花园新园的增补规划为园林的修复和开展当下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增益,但新园与原址羡园部分在修复的艺术手法上有所差异,也带来了同一园林中的两部分不一样的景观风格。这样的新园新建行为,在严家花园整体的修复工作中得失具存,也值得相关从业人员在后续其他古典园林的修复中汲取严家花园的经验,因修复目的制宜。
导出
收藏
19
早期测绘资料及文献中的佛山十二石斋与汾江草庐
冯立燊
2020, 42(1):9-14.
[摘要]
(
121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佛山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是顺德籍文人梁九图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所建的两处庭园。其中,十二石斋位于市镇的宅邸内,小巧工整,汾江草庐地处近郊,开朗自然。二者在规模和空间气氛上的差异,表现出粤中造园艺术的多样性。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庭园的营造过程,确定汾江草庐始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又以现场调查的方式,探清了十二石斋的建筑遗存。再通过对照文字记述中的空间信息与地图、平面图、卫星图等早期测绘资料,考证了两座庭园的布局,使文字中的景物能具象地对应到实际的场地环境中,直观地展现了两座庭园的空间和尺度。
导出
收藏
20
适应使用者特征的厦门市集美区城市绿道概念规划
卢璨,肖铭
2020, 42(6):52-57.
[摘要]
(
11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0
)
摘要:
健康步道系统规划是厦门市实现生态、宜居、低碳城市的重要项目,集美区城市绿道作为健康步道系统规划的重要部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难点。基于对绿道周边未来的使用者和游客的调查,采用SPSS数据分析的方法,对3个片区内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提炼,并反馈在整个绿道的规划理念中,使各片区内的城市绿道符合其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形成各自的特色,并保护生态环境。
导出
收藏
当期目录
年第
卷第
期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