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巴塞罗那城市公园发展更新与特征研究
    张思凝
    2021, 43(2):29-35.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6
    [摘要](695) [HTML](0) [PDF 2.64 M](19)
    摘要:
    巴塞罗那城市规划与空间更新作为世界典范,其城市公园 更新与发展历程也值得学习与借鉴。结合对巴塞罗那城市更新计 划与政策背景的分析,梳理与分析了巴塞罗那城市公园发展的历 史进程,将其分为 3 个主要阶段:注重将自然引入城市的萌芽期 (19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期(20 世纪 80—90 年代);思考人、自然与城市关系的成熟期(21 世纪以来)。通过实地勘察与多源数据分析,总结了城市公园更 新的六大特征:政策引导;人文关怀;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 艺术与景观的融合;生物多样性与绿色网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并辅以相关典型案例论证。
    2  自然教育理念融入儿童乐园设计与营造的实践探究
    孙芝倩,王玉萍,颜佳
    2022, 44(5):19-23. DOI: 10.12233/j.gdyl.2022.05.004
    [摘要](588) [HTML](0) [PDF 3.35 M](22)
    摘要: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我国的自然教育行业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自然教育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认知教育,能够在新时期为景观行业拓展新内涵。对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和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和景观设计三者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自然感知、认知参与和系统学习的新设计理念,结合千岛湖小黑鱼儿童乐园和唐山皮影主题乐园开展的实践,提出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主题、规划符合自然教育逻辑的场地、应用多样化的自然教育科普媒介和强调公众参与的后期运营的融合新手段。
    3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社区微花园设计治理
    侯晓蕾,刘欣,姚莉莎
    2022, 44(5):2-5. DOI: 10.12233/j.gdyl.2022.05.001
    [摘要](570) [HTML](0) [PDF 3.18 M](19)
    摘要:
    随着城市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城市更新从“大规模”建设转向“小而微”改造,小微空间越来越多地影响大环境网络的舒适度,健康城市思想正逐步融入社区空间组织和生态建设中。以社区微花园更新为基础,健康城市为导向,注重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和社区生活圈的完善,其治理内容包括健康文化治理、自然疗愈治理、社会公平治理、社会活力治理等4 方面。研究通过对健康城市导向下的微花园设计治理体系的探索,归纳微花园设计治理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当前的健康城市建设。
    4  香港行道树管理优化探讨
    周兆珩
    2020, 42(5):42-45.
    [摘要](559) [HTML](0) [PDF 2.47 M](32)
    摘要: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香港市区行道树安全管理在综合管理措施、规划设计建设、种植养护技术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其管理观念及技术已经不符合当前绿化生态的理念及发展。继而针对性提出健全管理机构、优化技术措施、加强各部门的宏观协作等建议。
    5  贵阳市山地公园苔藓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关系研究
    李宇其,王秀荣
    2021, 43(5):92-97. DOI: 10.12233/j.gdyl.2021.05.018
    [摘要](515) [HTML](0) [PDF 3.21 M](26)
    摘要:
    苔藓植物是构成山地公园地被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表修复和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以贵阳市山地公园苔藓植物为对象,研究了物种分布组成和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贵阳市山地公园苔藓物种丰富度较低,苔藓植物共 有 16 科 24 属 44 种,其中藓纲植物 14 科 22 属 41 种,苔纲植物2 科 2 属 3 种,优势种为齿边同叶藓 Isopterygium serrulatum 、疏网美喙藓 Eurhynchium laxirete 、悬垂青藓 Brachythecium pendulum等 9 种。不同基质上苔藓植物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土生苔藓群落最丰富,其次为石生苔藓群落,树生苔藓群落丰度最低;此外,基质及湿度是苔藓植物分布的关键影响因子。
    6  流量可调燃气发生器压力闭环模糊控制算法
    聂聆聪,刘志明,刘源祥
    2013(4):551-556.
    [摘要](50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了改进流量可调燃气发生器的调节精度,引入燃气发生器压力闭环控制,针对流量可调燃气发生器压力闭环控制特点,在压力闭环中引入了模糊积分控制,此控制算法响应速度快,超调量较小,不同工况及长时间工作下系统仍然有较好的动态特性。 
    7  澳门卢廉若公园中的诗情画意
    邓锐,周妍
    2020, 42(1):41-44.
    [摘要](475) [HTML](0) [PDF 5.27 M](20)
    摘要:
    澳门园林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风格,形成兼容、开放、多元的园林形式。卢廉若公园作为澳门近代“三大名园”之一,其独特的历史使公园形成与众不同的风貌——以大面积的水体、山石及植物进行造景,又融入了西式装修风格。通过史料考证和现场调研,对卢廉若公园的总体布局和景观序列进行分析,并探寻公园从叠山理水、建筑特色到楹联绘画体现出的诗情画意,继而深化人们对卢廉若公园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
    8  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研究
    钟伟鑫,徐明慧,陈展川
    2021, 43(1):18-21.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4
    [摘要](397) [HTML](0) [PDF 2.46 M](32)
    摘要:
    滨水带状公园中的慢行活动空间是促进居民健康的重要城市空间。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慢行路径、慢行设施、慢行景观 3 个方面和 16 个评价指标构建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权重结果表明慢行路径对于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最为重要,出入口、道路连通性、无障碍设计、水岸与边坡防护设施对慢行活动影响较大。并以海口市西海岸带状公园为例,计算公园各区段综合得分和各指标得分,得到各区段在打造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方面的评价及改造方向。
    9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王守富,何利华
    2021, 43(1):42-45.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0
    [摘要](327) [HTML](0) [PDF 4.50 M](27)
    摘要:
    拙政园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经典遗存,在中国园林文化、园林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考据了拙政园的始建时间、初始规模、历史分期,认为拙政园始建于正德四年(1509年)至正德八年(1513年),建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初始规模包括了现在的东、中、西三部分。按照时代变迁和园林形式变化,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大体可分为明至清初的山林雅致时期(1509—1662年)、清代的繁复变迁时期(1662—1911年)、民国至新中国早期的破败毁坏时期(1911—1951年)以及新中国文管部门接管拙政园后的保护恢复时期(1951年至今)4个历史时期。
    10  北京故宫慈宁宫花园
    陆琦
    2020, 42(1):97-100.
    [摘要](319) [HTML](0) [PDF 55.59 M](23)
    摘要:
    慈宁宫位于紫禁城内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西北角,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 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因灾又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
    11  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的美学比较研究
    方如心,赵洋
    2020, 42(6):91-96.
    [摘要](305) [HTML](0) [PDF 4.20 M](29)
    摘要:
    素有“姐妹双园”之称的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因其深厚的血脉亲缘联系、独特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巧夺天工的造园艺术而被众人所熟知,是闽台地区传统园林的重要代表。通过现场调研、文献收集和对比研究,围绕着两个花园的造园要素、造园手法、造园意境3个方面探寻它们的共性美和个性美:两座园林都承袭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且融入闽台地域特色,又出于各自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人文文化等差异,使得两座园林承载着造园之主的不同希冀,各自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12  基于自然的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湿地生境动态恢复策略
    许哲瑶
    2023(2):2-6.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1
    [摘要](305) [HTML](0) [PDF 2.38 M](422)
    摘要:
    潮间带湿地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和人工干预加剧,潮间带湿地面临着退化甚至消失的威胁。聚焦潮间带湿地再自然化生境恢复策略,尝试从时间维度、潮汐动力空间梯度、雨洪淹没和潮汐消落的动态变化中,分析潮间带湿地生境的动态特征及其景观影响因子。以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湿地为例,立足景观生态学,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构建原则,提出3种潮间带湿地再自然化的生境动态修复策略:保护和修复潮间带湿地的完整性,恢复潮间带湿地的景观风貌和恢复关键性生物生境。
    13  深圳市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构建浅析
    陆雨玫,叶自慧,彭雁
    2020, 42(6):58-62.
    [摘要](265) [HTML](0) [PDF 2.71 M](35)
    摘要:
    城市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在道路绿化中,管养工作是维持道路绿化活力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研究深圳市以及其他省市的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分析对比每个城市的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现状,指出了深圳市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具有建立较早、内容较为全面的优势,以及存在体系架构不健全、部分标准标龄过长、可量化执行标准较少等方面的不足。并从系统性、指导性、先进性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将深圳市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划分为基础标准和道路绿化管养通用标准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标准分为术语标准等4个大类,道路绿化管养通用标准划分为质量技术等14个类别。
    14  澳门普济禅院
    陆琦
    2020, 42(2):97-100.
    [摘要](252) [HTML](0) [PDF 2.12 M](28)
    摘要:
    普济禅院为澳门三大寺庙之一,与妈阁庙、莲峰庙并称为澳门三大古庙,位于美副将大马路旁,是澳门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澳门八景中,普济禅院以“普济寻幽”获名。其始建于明朝末年,因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几经扩建,发展为庄严雄伟的建筑群,成为澳门三大禅院中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占地广阔、建筑雄伟的的佛教寺院,也是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岭南禅宗系列之曹洞宗寺院之一。
    15  中国建筑文化对琉球的影响——以首里城为例
    杨欣宇
    2021, 43(3):20-25.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4
    [摘要](252) [HTML](0) [PDF 4.10 M](24)
    摘要:
    位于日本冲绳的首里城,是古代琉球王国的王宫,其建筑 深受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建筑文化海外传播的研究具有 特殊意义。以琉球王国历史与首里城营建历史为背景,从建筑整 体的布局、功能,到单体外形、样式,再到细部的彩绘、装饰, 系统探究了中国建筑文化在意识、制度、物质 3 个层面琉球建筑 的影响,总结了首里城在建筑文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16  早期测绘资料及文献中的佛山十二石斋与汾江草庐
    冯立燊
    2020, 42(1):9-14.
    [摘要](242) [HTML](0) [PDF 32.03 M](19)
    摘要:
    佛山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是顺德籍文人梁九图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所建的两处庭园。其中,十二石斋位于市镇的宅邸内,小巧工整,汾江草庐地处近郊,开朗自然。二者在规模和空间气氛上的差异,表现出粤中造园艺术的多样性。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庭园的营造过程,确定汾江草庐始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又以现场调查的方式,探清了十二石斋的建筑遗存。再通过对照文字记述中的空间信息与地图、平面图、卫星图等早期测绘资料,考证了两座庭园的布局,使文字中的景物能具象地对应到实际的场地环境中,直观地展现了两座庭园的空间和尺度。
    17  广州市东风路装配式人行天桥的景观设计
    李宁
    2021, 43(2):63-66.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3
    [摘要](234) [HTML](0) [PDF 2.48 M](18)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再建设,而装配式天桥凭借低成本、施工周期短、对交通和环境影响小等建设优势得到大力推广。以广州市东风路装配式人行天桥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归结出老城区装配式人行天桥的景观设计方法——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理念、制定适宜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形式、造型美学实现城市特色景观、绿化造景提升空间品质、细节化设计体现人文精神,并提出城市设计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
    18  晚明苏州徐景文紫芝园营造考
    徐一书,云嘉燕
    2021, 43(3):26-30.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5
    [摘要](203) [HTML](0) [PDF 2.53 M](20)
    摘要:
    晚明徐景文紫芝园是徐氏造园的杰出代表,以其高超的叠 石营造冠绝吴下。其存世 99 年,期间几经兴衰,最终焚毁于大火, 至今遗迹全无。利用相关文史,梳理紫芝园历史脉络,对其选址 位置进行考证。通过对园记的分析,实现紫芝园平面布局与景观 要素的复原,并结合复原内容,对紫芝园营造特征加以研究。发 现紫芝园建筑密度大,建筑形式多样,采用方池曲水的理水方式, 带有晚明时期造园手法转变的特征。假山仍以观赏石峰为主,叠 山技法呈现出一定滞后性。
    19  公共健康视角下的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缘起分析
    林广臻,黎淑翎
    2020, 42(6):41-46.
    [摘要](193) [HTML](0) [PDF 3.72 M](14)
    摘要:
    19世纪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是现代城市公园运动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影响意义深远。从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可以发现促进公共健康是影响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一个背景因素便是在19世纪西方工业城市中普遍开展的城市环境改造运动。通过分析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的背景因素,探讨公共健康视角下早期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中的一些关联内容。这些将自然生态空间和公共健康联系起来的基本认识贯穿了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进程,直至今日依然延续。
    20  珠江三角洲沙田文化景观中的堤围与聚落研究
    张玮莎,曾琦,黄惠子
    2020, 42(4):26-32.
    [摘要](187) [HTML](0) [PDF 1.96 M](25)
    摘要:
    沙田是珠江三角洲海陆交接地带特殊的地理单元,在人力围垦与自然淤积相互作用下,构成了水网互通、顺水而居、稻作发达的文化景观。通过历史文献、田野调研、历史信息对比等研究方法,发现堤围和聚落是构成沙田文化景观的两个突出要素,呈现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要素形态由单一至复杂的发展过程,即为“空间连续、要素变化”的特点,其变迁过程中凝练的生存智慧与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可为有效保护和展示沙田文化景观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