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以同济大学运筹楼为例
    阳光明媚,林泳宜,金堇惠,陈静*
    2024, 46(2):100-107.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5
    [摘要](71) [HTML](0) [PDF 3.01 M](4958)
    摘要:
    屋顶花园作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师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和交流场所,并在改善校园环境和调节师生情绪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同济大学运筹楼屋顶花园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评价法提取评价因子,分别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审美评判测量法和语义差异法,深入研究了 7 个不同主题的花园地块以及 2 块向日葵对照田的美景度。研究结果显示,悠然花园在 3 种方法中的评分均较高,野趣花园在语义差异法中的美景度评分方面表现出色,而 2 块向日葵田在 3种评价方法中的得分相对较低。为提升屋顶花园植物景观的美景度,建议在设计中多注重植物色彩和种植结构,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多种植开花植物以及芳香植物。此外,研究发现,美景度评价法在小尺度绿地植物景观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深圳市社区共建花园发展策略
    郑雨,李婕
    2024, 46(2):22-27.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4
    [摘要](44) [HTML](0) [PDF 2.24 M](4949)
    摘要:
    社区共建花园是深圳为促进社区营造与社区共治,通过多方参与社会治理,打造的一个全龄友好、多样活力、亲自然的绿色公共空间。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建立协同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选取协同共建效果较好的海月社区共建花园为对象,研究其共建过程,提出社区共建花园的发展策略:细化协同共建制度,制定多元化资金参与规则;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参与激励制度;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渠道,建立协同信息平台;健全监督反馈制度,培育全流程专业执行机构。
    3  不同类型校园景观对大学生恢复性效益的影响研究
    夏宇,郭静,潘建非
    2024, 46(2):42-48.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7
    [摘要](45) [HTML](0) [PDF 2.23 M](4940)
    摘要:
    校园是师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健康效益,需要对校园景观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选择华南农业大学人工湿地、广场、林地 3 类景观环境为研究区域,以 30 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测量与心理评测结合的方式调查校园景观恢复性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校园景观的恢复性效益具有显著差异,林地景观可显著降低皮肤电导水平和提高积极情绪,但人工湿地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生理和心理恢复性效益在短时间的环境感知中并不完全同步变化;专业背景对大学生的生理恢复性效益具有显著影响;特定环境特征与环境健康效益认知显著正相关。
    4  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评价体系在中国城市绿地建设中的研究进展及适用性讨论
    林广思,朱欣,贺肖淇
    2024, 46(2):2-6.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1
    [摘要](61) [HTML](0) [PDF 645.75 K](4912)
    摘要:
    建设可持续的城市绿地是风景园林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目前缺乏指导可持续景观建设的标准体系。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体系的提出和引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以 SITES 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概述其起源、主要内容等,明确其在城市绿地项目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全面总结了 SITES 评价体系在国内研究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同时深入探讨了其在中国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SITES 在关注“场地”尺度、覆盖全生命周期、设置“门槛”条件以及全球统一标准等方面展现了较强的适用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于中国城市绿地项目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 SITES 标准与国内标准规范的不匹配,分值权重的失衡,缺乏政府相关福利政策支持和推广受限制等问题。
    5  基于实测车速的中小城镇公园交通可达性研究
    甄杰沛,邱韵烨,郭洪旭*
    2024, 46(2):7-13.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2
    [摘要](38) [HTML](0) [PDF 3.66 M](4905)
    摘要:
    为了更准确反映出实际交通状况对我国中小城镇公园可达性的影响,以佛山市高明区为研究区,应用 GIS 网络分析法,分析研究区内主要公园在交通高峰期和平峰期各类出行方式的可达性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公园可达性整体不佳,东部西江地区公园可达性较高,可达性沿路网向西递减,这与公园绿地和道路网络的分布密切相关;2)小汽车和公交车的公园可达服务范围和人口均优于步行和自行车;3)无论何种出行方式,研究区内仍有超过 60% 的区域处于公园服务盲区,约 20% 的居民无法享受较好的公园服务;4)交通拥堵直接影响了小汽车和公交车的实际运行速度,导致 2 种出行方式的公园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高峰期。因此,中小城镇公园交通可达性应兼顾各类出行方式,尤其要重视提升慢行交通系统的可达性。
    6  南岭走廊瑶族乡村聚落边界形态特征分析
    沈卓伶,樊亚明*
    2024, 46(2):73-79.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1
    [摘要](20) [HTML](0) [PDF 3.12 M](4899)
    摘要:
    选取南岭走廊地区 19 个瑶族代表性乡村聚落为研究样本,基于图底分析法,采用长宽比、形状指数和分维权数量化探析瑶族乡村聚落的边界形态和图形特征。结果表明,瑶族乡村聚落呈现出团状、团状倾向的指状、无明确倾向的指状 3 种边界形态特征;边界图形特征则呈现为平滑简单和破碎复杂 2 种状态,团状聚落的边界图形趋向于平滑简单,而团状倾向的指状和无明确倾向的指状聚落的边界图形更趋向于破碎复杂。究其原因,瑶族乡村聚落边界形态主要受地形地势、河流水系等自然因素和宗族文化、社会经济等人文因素影响。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促进南岭走廊瑶族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
    7  基于 SEM 与 IPA 的桂林主城区公园绿地适老性研究
    胡安妮,胡金龙*
    2024, 46(2):14-21.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3
    [摘要](69) [HTML](0) [PDF 3.31 M](4896)
    摘要:
    城市公园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的开放空间。我国老龄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满足多元需求的健康养老是重要社会议题,探索适老性是优化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向。以桂林市主城区 5 处公园为例,构建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测算其不同潜变量与观测变量对适老性影响的权重系数,利用重要性 - 表现程度分析法(IPA)构建诊断坐标模型。结果表明:在老年人对桂林市城市公园绿地的各指标满意度中,可达性和安全性为一般,趣味性、健康性、可选择性和舒适性为满意;桂林市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主要需要改善的是景观小品、方位可知性和方向导向性,次要需要改善的是植物种植、防护设施、铺装设计和夜间照明。基于研究结果,从健康性、可达性、趣味性、可选择性、安全性、舒适性提出桂林市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的优化策略。
    8  城市行道树安全性评估与管理提升建议——以深圳市深南大道为例
    李志雄,唐立鸿*,叶少萍
    2024, 46(2):35-41.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6
    [摘要](41) [HTML](0) [PDF 2.00 M](4887)
    摘要:
    行道树作为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在美化城市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和行道树的生长特点,行道树的安全性面临诸多挑战。为科学评估深圳市深南大道行道树安全性,运用树木视觉诊断法(VTA)、仪器检测法测定深南大道行道树树木外观、树种、主干内部受损率、立地环境和根系生长情况等安全性指标,进行分项评价和整体评估。结果表明:1)行道树主干存在不同程度的空腐,部分树木立地生境较差和根系生长情况不良;2)胸径与内部受损程度、外部受损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树高与内部受损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 0.01),树高与外部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冠幅只与外部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 0.05)。最后提出选择适宜树种、定期修剪和修整、加强土壤水分和养分管理、防治病虫害等管护建议,以提高城市防范和抵御树木倒伏、折断等安全风险的能力。
    9  农林院校国土空间规划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改革——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杨文越,陈娅妮,王凌,叶昌东*
    2024, 46(2):125-132.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8
    [摘要](68) [HTML](0) [PDF 1.10 M](4884)
    摘要: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理念为相关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课程改革是农林院校相关专业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在梳理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其现有课程设置与发展困境。并立足农林院校本身特点,从发展理念更新、核心课程强化两方面探讨主干学科城乡规划的适应性改革目标与方向,以期为农林院校构建适应国土空间规划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图谱理论构建
    陈晓刚,陈韩
    2024, 46(2):58-64.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9
    [摘要](24) [HTML](0) [PDF 5.78 M](4878)
    摘要:
    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奋勇拼搏的历史。通过创新性地结合系列数字化平台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图谱理论的学术概念和基本框架,并进一步阐释了该理论框架的内涵与思维框架,确立了数字图谱的 4 大类型:征兆信息图谱、诊断信息图谱、实施信息图谱和时序信息图谱,并结合赣州市红色文化遗产说明了图谱构建实操步骤。
    11  基于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海口世纪公园为例
    王欢欢,陈红旭,陈展川*
    2024, 46(2):28-34.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5
    [摘要](58) [HTML](0) [PDF 1.82 M](4875)
    摘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营造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提升养老水平的重要一环。以海口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需求的视角,构建了满意度、重要性 2 个评价因子集成的评价模型,分析海口世纪公园目前存在的影响老年人日常行为活动的突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等方式,对海口世纪公园中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道路交通空间、休闲活动空间、健身运动空间、公共设施空间、植物绿化空间 5个方面提出适应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12  从《粤西游日记一》探徐霞客的风景审美
    程婷,巫柳兰*,高梓涵
    2024, 46(2):87-93.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3
    [摘要](25) [HTML](0) [PDF 878.14 K](4873)
    摘要:
    《粤西游日记一》作为记录徐霞客游历的文字载体,蕴含着徐霞客与各类风景资源互动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思想。梳理游记风景资源可以为桂林当代风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一定的支撑与借鉴。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以《粤西游日记一》为资料来源,对徐霞客风景资源的审美对象、审美方式、审美情感和表达 3 个层次进行解读,梳理徐霞客在桂林游历的风景审美体验,归纳总结徐霞客风景审美思想为“山水本原,人文纵览”“追根求源,引证探险”“多感感知,动静结合”“天人合一,借景抒情”4 方面。
    13  林下冠层结构对大灰藓的生长影响分析
    戚甫友,谢伟文,董晨露,丁丽君,谭广文*
    2024, 46(2):94-99.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4
    [摘要](78) [HTML](0) [PDF 4.09 M](4873)
    摘要:
    大灰藓Calohypnum plumiforme 广泛用于园艺园林产业。为了探究营造近热带雨林林下苔藓景观方法,通过评价大灰藓生长情况、测定林下环境与冠层结构指标,研究林下冠层结构对大灰藓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 林下照度、温度、湿度对大灰藓的生长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最适平均照度为 50~70×100lx,最适温度为 23.2℃ ~24.2℃,最适湿度为 68%rh~70%rh;2) 冠层结构主要通过影响林下环境间接影响苔藓的生长,平均叶面积指数、平均林隙分数、平均叶倾角、平均冠层表观聚集度因子均与林下平均照度、平均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平均湿度则无显著相关性;3)冠层结构的叶面积指数为 2.5~3.5、平均林隙分数为 0.08~0.1、平均叶倾角为 35~45、平均冠层表现聚集度因子为 0.8~1 时更适合大灰藓的生长。群落模式可总结为:上层为叶片大小中等且叶片不太密集的树种,中下层为大叶灌木或者草本,下层为低矮蕨类,进而营造出多层次的近热带雨林苔藓景观。
    14  石砌挡土墙附生树木对墙体与周边环境的影响及其处理措施
    于恒,李艾玲*
    2024, 46(2):119-124.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7
    [摘要](26) [HTML](0) [PDF 5.12 M](4865)
    摘要:
    在我国南方湿热地区,常有榕树等生命力顽强的树种生长在石砌挡土墙砌体间缝隙或伸缩缝中,形成挡土墙附生树木。挡土墙附生树木的根系扎根于墙后土体中,也有可能出现根系对墙面形成覆盖的现象。如何评价附生树木对挡土墙稳定性造成的影响以及对它们采取何种适当的处理措施成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政维护中所需要考虑的问题。通过调查附生树木种类与生长条件,分析附生树木对墙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挡土墙附生植物以榕树等根系发达、生命力顽强的树种为主;挡土墙附生树木的蒸腾作用可以减少墙背填土的含水量,有利于减小挡土墙墙背土压力,提高挡土墙的稳定性;挡土墙附生树木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具有减少城市污染、净化空气的生态意义,可适当保护利用增进城市绿化,但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对枝叶进行修剪;对生长在挡土墙上根系不发达,枝干粗壮的附生树木,应及时移除以避免造成挡土墙失稳或变形。
    15  三生视角下文昌东郊椰林农业文化景观特征解析
    刘鑫晶,钟慧敏,赵书彬*
    2024, 46(2):80-86.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2
    [摘要](26) [HTML](0) [PDF 2.67 M](4855)
    摘要:
    文昌东郊椰林作为海南省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是罕见的椰林农业文化景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着独特的营建智慧、美学特色。通过资料收集,绘制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分布图,定性解读东郊椰林的“三生”空间肌理及景观要素,包括沙垅地貌上的生态景观,椰林经济为核心促动下的生产景观和线性民居营建下的生活景观,运用思辨逻辑纵向阐述各要素历史演变过程,横向诠释要素间交融状况及耦合机制,构建完整景观识别体系;总结东郊椰林“三生”空间景观特征,剖析当地居民如何因地制宜改造自然环境,形成高度耦合的“三生”空间交融和谐统一体。
    16  城市丘陵山地绿道边坡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以深圳市绿道边坡为例
    黎国健,蒋瑞娟*,翁恩彬
    2024, 46(2):108-118.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6
    [摘要](26) [HTML](0) [PDF 17.91 M](4840)
    摘要:
    绿道边坡景观因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及空间分布特性,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绿地中宝贵的景观资源。然而目前国内关于绿道边坡管理的相关研究仍较缺乏,并且在实践中以粗放式管养为主。以深圳市绿道边坡为例,选取了全市 10 个区共 121 处边坡进行实地调研,从景观形式、绿化养护现状、坡面维护情况、支护结构及防排水设施维护现状,以及日常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绿道边坡现状分析。最后,针对上述的调研现状总结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统一台账、设立专项资金、边坡分级管控、建立巡查机制、群众共管、制定指引等方面提出绿道边坡管理建议。
    17  基于 PLUS 模型的海口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与情景模拟分析
    付晖,陈杰,黎淑翎
    2024, 46(2):65-72.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0
    [摘要](28) [HTML](0) [PDF 3.66 M](4838)
    摘要:
    以海口市为研究对象,分析 2010—2020 年土地利用 / 土地覆盖(LULC)数据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采用 PLUS 模型和当量因子法模拟 2035 年自然发展(BAU)、生态保护(EC)和经济发展(ED)3 种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口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旱地占比最高,生态系统服务结构相对稳定;受建设用地增加影响,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服务功能下降幅度最大,表明 LULC 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密切相关;EC 情景下,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均得到改善,LULC 的结构调整尤其是提高湿地占比,显著改善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
    18  比较视野下的中日废弃矿山修复与绿色转型研究
    秦晴,熊家乐,康煦,沈校宇*
    2024, 46(2):49-57. DOI: 10.12233/j.gdyl.2024.02.008
    [摘要](26) [HTML](0) [PDF 786.42 K](4831)
    摘要:
    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逐渐成为推动生态转型和打造绿色美丽宜居环境的核心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也面临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实现废弃地的修复与绿色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绿色城市理念为指导,聚焦中日两国的理论与案例,深入探究废弃矿山布局特征与时代变化规律;结合国情,探讨市郊及乡村废弃矿山修复与更新模式。运用“两山理论”解决市郊及乡村问题,以期实现景观美化与经济创收的双赢;并促使成果走向应用,提升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质量;最终推动科学可行的废弃矿山微更新理论体系的构筑,为工业场地修复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19  基于社区营造工作坊的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
    汤辉,郭意,章永乐
    2024, 46(2):133-138. DOI: 10.12233/j.gdyl.2024.02.019
    [摘要](36) [HTML](0) [PDF 5.17 M](4826)
    摘要:
    随着国家政策向基层倾斜和城乡社区治理向协同治理模式推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社区营造工作坊的引入为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的脱节、实践资源的匮乏、社会服务意识的缺失等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以华南农业大学的社区营造工作坊为例,阐释其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及其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全过程教学提升专业技能、“政校企社”多方合作培养全方位人才、微空间重塑激发社会意识等方式,进一步肯定了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在社区营造及城乡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供需关系,为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20  国内乡村三生空间研究进展
    陈璞玲,刘丽,杨定海
    2024, 46(1):54-60.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9
    [摘要](64) [HTML](0) [PDF 4.07 M](2520)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功能空间作为乡村空间的支撑体系,成为乡村规划研究的重要基础。结合 Citespace 软件和文献分析法,对中国知网(CNKI)上截至 2023 年发布的乡村“三生”空间期刊文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得到结果:在数理分析方面,文献量呈上升趋势,研究进程划分为农业发展(2006—2012 年)、空间重构(2013—2017 年)和乡村规划(2018—2023 年)3 个阶段,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空间格局”2 个热点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人文地理学和土地科学领域成为主要来源;在内容分析方面,构建了以系统构成和演进过程为核心的研究框架,涉及乡村“三生”空间内涵定义、空间格局及综合评价等系统构成内容,以及演进特征、演进机制和重构优化等演进过程内容。未来,完善契合乡村的“三生”空间理论、拓展理论应用方向与深度、创新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发展方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