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自然保护地空间管控分区的生态服务价值精细化评估模型
    宋啸,韩胜海,邓毅*
    2024, 46(4):2-11.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1
    [摘要](7) [HTML](0) [PDF 6.63 M](22)
    摘要:
    生态服务价值评估被广泛应用于自然保护地的规划管理中,探索与生态空间管控相关联的精细化评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常规当量法生态价值评估模型计算方法复杂、结果粗略的不足,以南岭国家公园为例进行方法优化和精细化评估模型建构:基于生态空间管控分区,以森林质量关 键性评价指标——蓄积量为链接,通过关联性分析识别蓄积量与生态服务价值、管控单元得分之间的回归关系,构建与管控单元相结合的生态服务价值精细化评估模型。通过对比验证,2 种模型计算结果高度一致,占总面积 97.81% 的小班差值低于 5%;在差值大于 10% 的区间中,84%的小班面积小于 1 hm2,表明 2 种模型的差值主要集中在小面积区域,而研究提出的模型弥补了当量法小面积价值趋于 0 的不足,结果更准确。
    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游憩资源普查层次构建
    王新禹,薛冉,赵书彬*,杨定海
    2024, 46(4):12-21.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2
    [摘要](9) [HTML](0) [PDF 8.07 M](17)
    摘要: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迅速推进,游憩资源普查成为保育与利用的关键。基于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调查 与评价游憩资源的实践经验,考虑资源分布特征及整体价值,划分“单体 - 集合 - 片区”三重资源调查维度;并将初步分区结果载入 MCR 模型进行边界验证调整,以科学识别核心资源,实施 有效保护与资源整合;最后基于资源认定层次体系,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域进行游憩资源普查,确定了 113 处集合和 44 处片区。选取霸王岭 - 大广坝流域作为典型案例研究,通过建立游憩单元层级体系,认定 26 处集合和 11 处片区,划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游憩带状单元 3 类片区,并着重分析俄贤岭小桂林片区内集合的功能及游憩项目的优势。
    3  韩国国家公园设施建设管理制度
    (韩)陈世怜,黎淑翎*
    2024, 46(4):22-27.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3
    [摘要](5) [HTML](0) [PDF 648.94 K](15)
    摘要:
    通过梳理分析《自然公园法》《自然公园法施行令》等韩国法律和多个案例,从法律体系、设施管理、 游憩设施等角度对韩国国家公园设施与管理机制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发现,韩国国家公园法制逐渐侧重生态保护,趋向专业化和生态优先;设施管理有明确的法律体系与职责划分,实施精确统计, 兼顾环境保护与游客体验;游憩项目多样,融合生态教育与绿色设计理念;相关措施使韩国国家公园的设施有效平衡生态保护与游憩体验。
    4  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课程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徐雨丹,魏丹,钟锦城,郭微*
    2024, 46(4):28-34.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4
    [摘要](6) [HTML](0) [PDF 1.33 M](17)
    摘要:
    目前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存在内容单一、与校内课程脱节、缺乏规划等问题,限制了自然保护地发 挥特色和知识在户外的应用。通过深入分析国外自然教育课程案例,对比不同自然保护地的实践经验,以基于广东陆河南万红锥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设计的自然教育课程为例,探讨设计自然教育 课程的框架内容和模式,兼顾中小学生的校内知识体系和个人兴趣,总结并构建“2+2”两位联动课程设计的模式,为自然保护地发挥特色和知识在户外的应用提供实践路径。
    5  城市公共绿地使用行为及其对健康效益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广州和深圳为例
    秦操
    2024, 46(4):35-43.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5
    [摘要](5) [HTML](0) [PDF 972.39 K](17)
    摘要:
    城市公共绿地的环境要素能够影响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与身心健康。以广州市和深圳市的城市公 共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实地访谈调查城市居民的绿地使用行为,并结合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影响居民健康效益和城市绿地使用行为的主要环境要素。结果表明:居民使用行为主要受教育 程度和收入等因素影响,而与绿地本身的环境要素不显著相关;在健康效益方面,生理健康效益与人群受教育程度、声景显著相关,心理、社交健康效益均与声景显著相关,同时,生理、心理 和社交健康效益均与可达性和管理水平显著相关。基于研究发现,对城市绿地在促进绿地使用行为以及提升健康效益方面提出景观优化策略。
    6  海口红色旅游资源传承弘扬路径研究
    袁玮婧,高雅琪,林小涪,黄小欧,付晖*
    2024, 46(4):44-50.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6
    [摘要](4) [HTML](0) [PDF 2.22 M](15)
    摘要:
    作为琼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海口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和独特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然而, 当前海口的红色旅游资源尚处于初步开发阶段,亟待进一步挖掘与整合。通过构建红色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评估海口红色旅游资源的要素价值和影响力,并采用核密度指数和最邻近指数分析红 色旅游资源点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海口市特级红色旅游资源稀缺,优良级红色旅游资源占比最高,类型以历史纪念建筑为主;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性,分布特征为以北部为中心的放射状、 中西部密集、南部较为稀疏。基于此,规划革命教育、红色村庄、红色旅游体验 3 类红色旅游线路。
    7  基于 KANO 模型的海口市建成区滨海公共空间景观需求评价
    何昊翰,许先升*,黄铃
    2024, 46(4):51-59.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7
    [摘要](12) [HTML](0) [PDF 2.29 M](18)
    摘要:
    在城市化快速推动下,人本需求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以海口市建成区滨海公共空间为例,构建城市滨海公共空间景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立足于人本需求视角,对滨海公共空间景观品质的需求进行定量研究,引入 KANO 模型开展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判断滨海公共空间使用人 群的需求程度,借助归类分析、混合类分析和 Better-Worse 指数,分析各需求的重要程度,并将指标按照必备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的属性重要度排序。结果显示,亲水性、可达性、植 物配置丰富度等 12 项指标集中在必备需求和期望需求上。基于此,为提高海口市建成区滨海公共空间景观质量,根据需求重要性,针对自然环境、建成环境、活动主体3个要素提出了提升策略。
    8  广州兰圃环境因子及人体舒适度研究
    李冰敏,马绵英,谢伟文,董晨露,谭广文*
    2024, 46(4):60-66.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8
    [摘要](4) [HTML](0) [PDF 2.40 M](17)
    摘要:
    为探索华南地区适合开展康养保健活动的公园绿地的建设,基于实地调查,选取广州兰圃内部不同景观分区,监测其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负氧离子浓度、空气颗粒物浓度及声环境因子,并分 析人体舒适度。结果表明:兰圃的景观空间具有显著的降温效果,其中最明显的为兰园区,其次为芳华园区、明镜阁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体的不舒适程度;兰圃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 689 个 /cm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处于正常水平;园内空气颗粒物 PM2.5及 PM10的日均浓度分别为 36.95 μg/m3 和 76.80 μg/m3,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兰圃昼间等效声级为 60.82 dB(A),仅芳华园区达到国家昼间环境噪声限值的 2 类标准。兰圃内的环境因子受到多方面的干扰,需通过景观手法改善不利条件对环境因子的影响,提升园内的康养质量与效果。
    9  基于儿童友好的自然教育实践模式——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例
    余铭杰,叶自慧*
    2024, 46(4):67-72. DOI: 10.12233/j.gdyl.2024.04.009
    [摘要](4) [HTML](0) [PDF 3.06 M](21)
    摘要: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自然缺失”成为儿童成长的隐忧,推进友好的成长空间营建是新时代迫 在眉睫的发展主题。以广州市儿童公园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从自然教育与儿童友好空间的关系、自然教育功能实践模式、自然教育运营保障与成效评价等方面分析其自然教育功能 实践情况。研究发现:儿童公园内 3 类自然教育活动和 7 种实践模式的运营成效较好,但在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活动形式和运营模式方面存在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以儿童友好 理念,推进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多元化的运营模式,打造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等提升建议。
    10  广西明清书院园林空间营造艺术考证
    黄铮,王蓓*
    2024, 46(4):73-79.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0
    [摘要](4) [HTML](0) [PDF 4.21 M](12)
    摘要:
    广西书院滥觞于南宋,经明清发展巅峰逐渐走向衰败,于近代转为现代学堂。书院园林遭受严重 破坏至今遗存稀少,文化遗产信息失考。从典籍和稀少的遗存中考证明清广西书院园林空间营造的艺术特色,并得出以下结论:选址受到风水观念与士人文化的双重影响,注重环境美景对读书 人心性的陶冶与教化作用;空间布局、建筑院落的巧妙处理,形成具有规整的轴线、灵活自由的环境空间,营造“礼乐复合”、整体和谐的书院园林环境,体现“藏修息游”的氛围;碑石楹联、 园林植物等要素,文以载道突显尊崇儒学、世俗融通的思想。
    11  海幢八景视角下清代广州寺庙园林的景观营造路径探索
    胡滢,李晓雪*
    2024, 46(4):80-87.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1
    [摘要](2) [HTML](0) [PDF 8.89 M](11)
    摘要:
    临珠江而立的海幢寺是清代广州四大名刹之一,在广州“一口通商”时期,与花地成为当时唯二可供西方商人“游散”的园林胜地。海幢寺“僧诗西洋画具名”,留下了许多文字和图像资料。以海幢八景为切入点,海幢寺外销画和诗词《海幢八景》为主要研究素材,运用图文互证的研究 方法,从地理空间、感官体验、园林意境等角度解构清末广州寺庙园林景观营造路径。研究发现,海幢寺通过呈现寺 - 江 - 城紧密的空间联系,营造寺庙园林景观的时空整体感知,以及渲染世俗与禅意共融的氛围,向西方人呈现出一种乘舟入园、潮音相伴、江景辽阔、时空一体,世俗与禅 意共融的“中国寺庙园林”形象。
    12  广州黄埔区城市公园植物多样性调查
    陈林,林玉琳*
    2024, 46(4):88-95.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2
    [摘要](3) [HTML](0) [PDF 684.62 K](14)
    摘要:
    植物多样性在营造城市公园的景观和发挥生态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掌握黄埔区城市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现状,采用线路和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 41 个城市公园进行植物本底调查。调查发现:共有维管植物 659 种,其中被子植物有 608 种,是城市公园植物总数的 92.26%;植 物生活型中有乔木 232 种,草本 192 种,灌木 178 种,藤本 57 种;植物以栽培种为主,栽培种 409 种,野生植物有 250 种;野生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性成分为主,热带性的科占总科数的 52.93%;植被分为 3 个植被型组、4 个植被型、14 个群系;观赏植物在公园植物中有 536 种,占总种数 81.3%。最后基于调查结果,针对植物多样性建设提出加强专类园建设和珍稀植物保护,开展多样性监测及外来入侵植物防控等建议。
    13  基于生态融合设计管理策略的珠海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设计实践
    杨丽丽
    2024, 46(4):96-104.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3
    [摘要](7) [HTML](0) [PDF 10.00 M](13)
    摘要:
    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与建设不仅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 样性保护,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珠海白藤山生态修复湿地公园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场地的地形和水文特征,提出海绵城市、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 3 项策略融合,并设计了符合自 然地形的雨水通道和水景观,探讨基于海绵城市与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整合自然元素和场地特征,布置可调控雨水径流的通道系统,能有效恢复和提升城 市绿地的生态功能,并通过海绵设施与景观元素的结合,创造了具有弹性和适应性的设计,为城市居民提供高质量的休闲空间。
    14  艺术园圃“龙腾凤舞·绿美天河”的创意设计
    熊昕蓝,原帅让,王增,薛文灿
    2024, 46(4):105-109.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4
    [摘要](4) [HTML](0) [PDF 7.67 M](12)
    摘要:
    艺术园圃的创意设计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龙腾凤舞 作品以岭南园林造园理论为指导,采用岭南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借助龙的形 ·绿美天河”象,运用凤冠、凤眼、凤尾、剪影文化影墙、明珠女雕塑等元素,设计了“乘风破浪”“瑞龙腾 飞”“凤凰飞舞”“特色剪影文化”和“明珠女”等景点,营造了具有岭南人文特色的艺术园圃,产生了较高的艺术景观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荣获了第三十一届广州园林博览会金奖。
    15  桂林喀斯特山区典型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及其园林应用
    刘亦卉,艾诗语,龚嘉程,王雪沁,丛林林*
    2024, 46(4):110-115.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5
    [摘要](2) [HTML](0) [PDF 575.53 K](11)
    摘要:
    调查野生观赏植物资源是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倡导乡土观赏植物造景、 丰富地区园林植物多样性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利用的重要方式。采取野外实地调查、走访和资料收集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桂林喀斯特山区典型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种类,并进行系统分析 得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有 67 科 125 属 146 种,其中以被子植物为主;生活型有乔木、灌木、草本、藤本 4 类;观赏类型以观花、观果、观叶的植物居多。根据植物的种类、 生长习性、园林应用等,归纳出具有园林应用价值和造景潜力,并适用于桂林公园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滨水绿地绿化的野生乡土植物种类。
    16  低维护乡土灌草植物筛选评价——以深圳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为例
    谢恺琪,李新欣,齐玉杰,陈燕明*
    2024, 46(4):116-123.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6
    [摘要](3) [HTML](0) [PDF 9.31 M](19)
    摘要:
    为筛选出表现较好的低维护乡土灌草植物种类,选取 56 种适应深圳地区的乡土灌草植物,在福 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内进行乡土植物群落营造试验,根据场地情况及设计目标共种植 10 个植物群落,并在种植完成后展开为期 2 年的监测记录。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括生态适应性、低维护 性以及观赏性 3 个准则层和 8 个指标因子的评价模型,对选取的乡土植物进行综合评价。在低维护管养下,10 个乡土植物群落均长势良好;综合植物生长状况和评价结果来看,在深圳地区园林 绿化中可优先选择花叶长果山菅、桃金娘、首冠藤、朱砂根、花叶艳山姜等乡土灌草植物种类。
    17  古树名木弹性拉索系统应用实践——以广州中山纪念堂白兰古树为例
    陈峥,黄霖霞,罗宇谦,黄颂谊*
    2024, 46(4):124-129.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7
    [摘要](2) [HTML](0) [PDF 8.89 M](10)
    摘要:
    随着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愈加受到重视,古树管理保护技术也在逐渐更新优化。目前,国内对有缺 陷的古树名木主要采用刚性支撑防护,但长期使用刚性支撑会破坏树木的自适应能力,不利于古树力学平衡。为减少刚性支撑带来的问题,广州中山纪念堂对园内的 2 株白兰古树应用“眼镜蛇 拉索系统”进行拉索牵引,以提高树木结构稳定性。基于对白兰古树的风险评估结果,从现状出发,对具有风险的分枝进行有针对性的拉索系统技术设计,并对比经历台风“苏拉”“海葵”所带来 的强暴风雨前后拉索的应用情况,发现白兰古树各拉索点没有脱落或偏移,验证了“眼镜蛇拉索系统”的安全性。
    18  游观华南植物园水榭:案例式设计基础教学探索
    林瀚坤,叶建平,王梦蕊,臧鹏,林垚广*
    2024, 46(4):130-138. DOI: 10.12233/j.gdyl.2024.04.018
    [摘要](5) [HTML](0) [PDF 5.01 M](13)
    摘要:
    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常出现抽象化的空间认知问题。以经典岭南园林建筑华南植物园水榭为案例, 进行“一例贯通”的教学改革试验。教学方式以现场授课为主,强化在现场进行基础能力的训练,包括环境要素识别、空间尺度感知、建筑要素认知等内容,融入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包括体验“速 写”、工具测绘、工程制图、模型制作方法、图解分析等。通过现场教学与课程成果,发现学生对于以往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均有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其空间认知与转化能力也得到增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