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6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研究综述
    张亦弛,黄皓晖,刘玉娜
    2024, 46(3):2-6.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1
    [摘要](44) [HTML](0) [PDF 391.23 K](750)
    摘要:
    立足学术背景源流,考察近百年来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发展的研究趋势,揭示通商口岸研究从20世纪上半叶兴起至今在国内共经历两次热潮,在国际先后受到“冲击-回应模式”“中国中心观”“超越上海”等理论影响,并展现出从史志纂修到系统研究,从城市表象到内在机理,从历史研究到多方视角等特性。
    2  中国风景园林学知识现代化中的“理论旅行”——以汪菊渊的园林学三层次论为中心
    孙天正
    2024, 46(3):7-13.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2
    [摘要](29) [HTML](0) [PDF 580.66 K](710)
    摘要:
    为了明晰中国风景园林学知识现代化的方式,选取汪菊渊提出的园林学三层次论作为学案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其影响与流变进行梳理,发现后来的学科范畴理论虽然在话语表述上有所差异,但有着一致的理论结构。其次,考察汪菊渊园林学三层次论的理论渊源发现,其与童玉民介绍的造园学三层次论有着基本相同的逻辑框架,随之追索出更早的源头——日本学者上原敬二提出的造园学体系。最后,以爱德华·萨义德的“理论旅行”学说为视角,阐述中国风景园林学知识现代化过程中的理论变异、重构现象及其意义。
    3  改革开放前期香港“塔楼 - 裙房”模式传播对中国内地城市景观现代化的影响——以重庆为例
    陈力然
    2024, 46(3):14-22.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3
    [摘要](34) [HTML](0) [PDF 3.68 M](711)
    摘要:
    以重庆为例,考察香港“塔楼 - 裙房”模式对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内地城市景观现代化的影响。“塔楼 - 裙房”模式受香港人多地少的现实和市场化的建设机制影响,具备效率优先的特征,倾向于通过自足、独立于周边城市环境的内部环境来排除外部对其使用效率与商业效率的干扰,体现出孤岛化倾向。在 1980 年代该模式传播至重庆时,由于重庆没有地产市场,其效率优先及孤岛化倾向一度被弱化。1990 年代起,随着重庆地产市场成立,“塔楼 - 裙房”重新出现效率优先及孤岛化倾向。“塔楼 - 裙房”一定程度上为重庆城市景观带来具有香港特质的现代性(实用主义、重视效率、世俗化、商业化),但同时,其孤岛化特征又导致城市景观现代化发展格局的碎片化与各自为政。
    4  无锡近代女性园林文化研究
    杨笑之
    2024, 46(3):23-30.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4
    [摘要](36) [HTML](0) [PDF 4.69 M](714)
    摘要:
    近代是我国园林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转型阶段,但其中的女性身影由于历史原因常被忽视。为深入探讨近代女性的园林实践,丰富女性园林文化研究,以近代的代表性城市无锡和其女性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与图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女园主造园的社会背景、设计表现和运营进行分析与解读,并关注女性的身份变化。研究发现:受平等自由的思潮引导,女性选择教育空间作为园林实践的基础,吸收新式教育内容,融合新的规划设计元素,展示转型时期的复杂性;女性主动以自己而非家庭中男性附庸的身份,逐渐从后宅园林进入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近代无锡的女性园林实践仍处于早期,女性参与度较低且参与的园林类型较少。女性园林活动可视作社会人文发展的窗口,女性认知的转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  基于实景三维技术的宁寿宫花园数字化构建
    梁斯佳
    2024, 46(3):31-35.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5
    [摘要](17) [HTML](0) [PDF 5.03 M](701)
    摘要:
    宁寿宫花园作为乾隆皇帝的私人园林,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华,展现了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传统的测绘技术在对这类古典园林进行数据采集时存在局限性。运用高精度激光扫描和近景摄影测量等技术对宁寿宫花园进行了精确测量与数字化重建,突破了传统测绘方法的局限,实现了对宁寿宫花园空间要素的记录和数字化精准还原,为花园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数据支持,也为类似古典园林的数字化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6  秩序与元素:古典园林精神的抽象叙事在当代实践中的转化
    张清帆,张波*
    2024, 46(3):36-44.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6
    [摘要](17) [HTML](0) [PDF 5.90 M](710)
    摘要:
    从研究晚明文人黄周星《将就园记》文本与文中将就园平面图绘开始,考察黄周星构思的园林精神与要素之间的关联,其中的园林精神体现为黄周星组织这一理想园林空间的秩序与元素。其次,通过考察 20 世纪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李承宽与王大闳的作品,分析其设计中的园林精神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方式。以探索园林秩序与元素的实践项目为例,试图阐释古典园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转化方法,譬如基于九宫格范式的秩序演绎等。总结了在实践过程中将抽象的秩序和元素融入现代空间,使之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古典园林转化的精神承载媒介的方式。
    7  叠园之思——玉泉鱼跃的现代性造园意匠
    方北辰,翁子添
    2024, 46(3):45-52.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7
    [摘要](43) [HTML](0) [PDF 4.55 M](738)
    摘要: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杭州城市与公园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杭州“玉泉鱼跃”景区进行了一次公园化改建。项目在既有历史遗址上改建,吸收传统造园手法,又结合了现代空间操作手段和新型材料工艺。以玉泉改建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梳理项目建设背景与实地测绘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对空间序列的重组、对游览路径的重构,以及参考自古典园林的空间操作手法 , 重新梳理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并将该项目与不同时期的造园案例进行对比研究,论证玉泉改建项目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空间操作和建造语言等造园意匠所体现的现代性和创新性。
    8  斯里兰卡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探析
    赵思琦,齐琪,朱庆涛,周斯翔,钱丽源*
    2024, 46(3):53-59.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8
    [摘要](13) [HTML](0) [PDF 1.68 M](701)
    摘要:
    全球范围内许多自然保护地都经历过重大危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自然保护地往往面临着自然与人为影响因素的双重考验。斯里兰卡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成立自然保护地的国家,形成了历史悠久且适宜本土国情的自然保护地发展体系以应对危机。通过梳理斯里兰卡自然保护地发展历史,探寻在国家发展危机、特殊自然环境条件以及人文历史影响之下的斯里兰卡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先锋性,总结斯里兰卡可供全球参考的具体保护举措,为其他国家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指导。
    9  基于 ENK 组合模型的江西红色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与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陈晓刚,宋绍鹏,陈韩
    2024, 46(3):60-68. DOI: 10.12233/j.gdyl.2024.03.009
    [摘要](18) [HTML](0) [PDF 4.41 M](704)
    摘要:
    以江西省文化与旅游厅 2020 年公布的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的 1 278 处红色文化遗产为例,采用 ENK 组合模型对遗产进行时空分布与保护策略研究。研究表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江西省红色文化遗产重心的演变在空间上体现为“西北 - 中南 - 中部 - 中南”的“V”形路径;红色文化遗产整体空间分布呈现“多主核 + 多副核 + 环核群”结构的集聚形态,其中的“多主核”指吉安市、赣州市、上饶市。针对遗产时空分布特征,提出构建“一带、三核心、四片区”的空间保护格局、整合区域文化遗产资源、“整体性 + 片段性”叙事遗产、串联织补同一事件遗产等具体保护利用策略。
    10  成都市城市蓝绿系统碳储量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钟彦萍,张思凝*,宋昊翔,臧家昕
    2024, 46(3):69-74.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0
    [摘要](24) [HTML](0) [PDF 3.28 M](712)
    摘要: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严重威胁城市与居民的健康福祉。而城市蓝绿系统是适应与缓解气候变化,固碳增汇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利用InVEST 碳储量模型与 ArcGIS 空间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城市蓝绿系统碳储量进行评估及分区,结果发现,研究区总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中心低,四周高”的特征,低碳区域集中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中部且占比最大,碳汇潜力区沿环城生态带分布,高碳区域零星分布在研究区域东侧。据不同碳储量的划分区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碳储量优化策略:高碳区域应优先保护现有的蓝绿空间;碳汇潜力区可调整和恢复现有的蓝绿空间;低碳区域需改良和管理蓝绿空间。
    11  基于 sDNA 和 POI 数据的桂林龙脊梯田景区村寨地理空间分异及发展优化探析
    陈江碧,张艺
    2024, 46(3):75-82.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1
    [摘要](19) [HTML](0) [PDF 3.17 M](713)
    摘要:
    为助力资源合理利用和引导乡村个性化发展,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桂林龙脊梯田景区核心地带的 3 个传统村落为例,基于 DEM 高程数据和相关 POI 数据,利用 ArcGIS 的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设计网络分析(sDNA)工具,分析村落的地形地貌、产业分布、路网可达性等地理空间分异特征及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各村寨在景观资源、产业分布和交通可达性方面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这些差异影响了村落的旅游吸引力和产业发展潜力。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景观资源区域联动、提升民宿餐饮产业质量、优化游赏路径可达性等策略,以期实现村寨的差异化和联动发展。
    12  基于居民意愿的低碳社区建设策略研究——以南京石头城社区为例
    尤阳,陶姜忆,梁会民*
    2024, 46(3):83-89.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2
    [摘要](11) [HTML](0) [PDF 1.09 M](700)
    摘要:
    低碳社区是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而在低碳社区建设中,居民的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支持并参与低碳倡议的意愿至关重要。通过结合现有理论研究和相关政策文件,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发展进行梳理,指出现存问题,并以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社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社区中的居民进行低碳社区建设意愿探究,并提出相关建设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意愿是影响城市低碳社区建设内容和效果的关键因素;基于居民意愿调查确立低碳社区建设内容、制度体系和实施对策,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低碳社区建设路径;基于居民意愿建设低碳社区的策略重点是加强居民对于低碳社区建设的参与度,尤其是养成居民自觉的低碳生活习惯和形成高水平的低碳管理系统。
    13  明清广州珠江以北地区士人园林的疗愈环境
    薛寒松,冯浚英,梁怀月*,李姝汶
    2024, 46(3):90-95.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3
    [摘要](19) [HTML](0) [PDF 4.15 M](713)
    摘要:
    在暑病疫瘴多发的中国岭南地区,明清时期繁盛的岭南园林文化蕴含着精妙的疗愈智慧。以明清时期广州珠江以北地区士人园林为例,考据明清时期《广东新语》《番禺县志》《海山仙馆图卷》等多部志记、诗词、绘画史料与《中外卫生要旨》等岭南医学古籍,揭示明清广州地区士人园林在选址营建、园区布局与空间营造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医疗愈特性:趋吉祛病、风土相宜的园林选址;避暑消夏的园内环境。并根据入定禅修、放歌赏乐、宴饮雅集等心理疗愈活动,以及射箭攀登、游湖泛舟、擘荔豢兽等生理疗愈活动,分析园居疗愈活动与园景营造之间的对应关系。
    14  清末广东潮阳三园营造特征探析
    梁泳茵,李晓雪*,郑焯玲
    2024, 46(3):96-103.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4
    [摘要](4) [HTML](0) [PDF 6.71 M](696)
    摘要:
    1860 年汕头开埠后,潮汕地区对外贸易达到顶峰,潮阳县治商业贸易不断发展,商人群体活动更加活跃,为九邑之最。“潮阳三园”是这一时期兴起的 3 座私家园林,3 个园主海外经商或游学的身份背景使得海外的建筑文化、样式和技术得以被引入园中。以清末潮阳三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口述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潮阳三园造园历史背景和 3 位园主的身份出发,重点对比潮阳三园的园林空间布局、游线组织、营造材料与意匠营造的特征,探讨其在多元文化交流影响下的滨海园林营造特征。潮阳三园在积极吸收与应用西方技术与材料的同时,不忘彰显对潮汕本土园林形式与文化内核的尊崇。
    15  李白诗词中月景观的特征与精神内涵探析
    侯煜琳,徐瑾*,张心怡
    2024, 46(3):104-111.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5
    [摘要](24) [HTML](0) [PDF 4.99 M](699)
    摘要:
    因在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上的卓越成就,李白的涉及月的诗词在中国月亮文化的演变进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以李白 359 例涉及月的诗词为研究对象,基于诗词本身讨论李白对月景观构建的主要方式,发现名词、形容词、动词、被动词、介词 5 种词性构建了 98 种富含情感、动态的月景观空间组织和连接方式。结合李白的生平及月景观类群空间点位分布图,使用 Rostcm6、Gephi等软件对所研究的诗词中的认知要素与情感耦合进行定量分析,得到水上泛舟 - 思念、城中望月 -苦寂、觥筹交错 - 行乐、北塞战争 - 冷肃、峰林叠翠 - 清隐、山川大观 - 孤高、深宫议政 - 怀古7 组具有不同景观特征和精神内涵的月景观类群,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地理空间和人生境遇下月的不同景观类群及其情感表达。
    16  澳门石墙树类型及发生特征研究
    黄颂谊,陈峥,姚翔,徐好好,肖毅强*
    2024, 46(3):112-119.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6
    [摘要](12) [HTML](0) [PDF 4.12 M](702)
    摘要:
    澳门特别行政区现存着中国境内最古老、最完整、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而在古建筑墙体上生长的石墙树,以生命体的样貌展现着澳门的文化底蕴。为更好了解石墙树及其发生特征,对澳门地区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记忆场所的石墙树及其附着的构筑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澳门共有石墙树木 96 株,隶属于 5 科 6 属 16 种,其中桑科榕属Ficus 植物的优势最大;石墙树主要集中在场所类的不动产中。石墙树的类型根据其附着位置以及构筑物类型的不同可分为 5 种(A~E型),经去趋势主成分分析(PCA 聚类分析),可分为 2 大类,D 类型(根系附着墙面、墙根和墙顶)的石墙树因其独特特征与其他类型有所区别而单独分为 1 类。
    17  半自然退塘还林模式下红树林生态环境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动态变化分析
    王媛,杜彦君,钟云芳,杨泽秀*
    2024, 46(3):120-125.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7
    [摘要](18) [HTML](0) [PDF 2.34 M](701)
    摘要:
    红树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抵御台风、海啸和风暴潮等灾害的生态屏障,也是众多鱼虾蟹贝、昆虫和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珠碧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于 2021 年 5 月至 2023 年 10 月开展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群体调研。采用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Simpson 多样性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进行红树林物种多样性评价,并运用 Canoco 5.0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退塘还林年限的增加,水体中硝酸盐氮、活性磷酸盐含量呈下降趋势,半自然退塘还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环境质量;2)在各退塘还林阶段,底栖动物和鱼类多样性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退塘还林区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3)水体温度和沉积物 pH 与红树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相关,在未来红树林修复过程中需给予更多关注。
    18  新时代展览温室的建设与思考
    杨庆华,胡永红*
    2024, 46(3):126-132.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8
    [摘要](8) [HTML](0) [PDF 4.42 M](697)
    摘要:
    全球展览温室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在新时代,总结展览温室的历史和发展,并探索和研究如何建设一座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志性温室,具有重要意义。从展览温室的发展历程入手,分析 4 个时期的代表性温室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展览温室的建设思路,包括定位与功能、建筑与环境、植物与主题、景观与展示、活动与商业 5 个方面。通过参与或调研已建成展览温室的运营工作,梳理系统性工程、设施设备维护、展陈内容和形式、可持续运营等方面在建设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为未来展览温室的营建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19  传统村落康养植物景观调查及营造策略研究
    张梦娜,周彦丽
    2024, 46(3):133-138. DOI: 10.12233/j.gdyl.2024.03.019
    [摘要](27) [HTML](0) [PDF 1.59 M](711)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及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乡村康养逐渐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而植物作为乡村康养景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促进人体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并日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以江西省樟树市彭家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传统村落植物种类调查和植物配置模式研究,提出了传统村落的康养植物景观营造策略。结果显示:在康养植物种类方面,彭家古村康养植物种类较单一,以乔木占比最大,草本植物占比次之;在植物康养特性方面,主要涵盖观赏性、食用性、药用性及生产性 4 个方面,在聚落空间中没有形成较好的植物群落,且草本植物在生活空间中欠缺美观性和实用性;在康养植物景观营造方面,聚落空间植物主要采用 4 种配置模式,但村内道路绿化季相变化不明显,而村落生产空间植物以 3 种配置模式为主,但观赏性及参与性较差,暂无法提供农作物体验活动。因此,在传统村落康养植物景观营造过程中,需要遵从传统村落肌理营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注重文化康养和药用康养价值的传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