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国内风景园林学术研究合作网络特征分析
    刘康,陈崇贤
    2024, 46(1):2-7.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1
    [摘要](140) [HTML](0) [PDF 2.77 M](1584)
    摘要:
    学术研究离不开学者群体驱动,探究风景园林学术研究合作网络有助于了解学科研究活动的发展过程。以中国知网2011年至2023年风景园林主流期刊发表的合著论文为数据来源,借助Gephi软件构建风景园林领域学术研究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整体网络密度、节点中心性等相关指标,探究学科学术研究合作网络的特征和模式。结果发现:风景园林整体学术研究合作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学术研究合作网络模式可分为知识共享型、核心学者为中心型及复合型;学术研究合作网络多数基于师承关系、同事关系形成联系纽带,以同一学术机构、期刊作为交流与共享平台进行知识分享与产出。
    2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代解译 (1978—1992年)
    刘方馨,赵纪军
    2024, 46(1):8-13.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2
    [摘要](56) [HTML](0) [PDF 2.57 M](1287)
    摘要:
    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 年),在对外开放的政策和 1985 年兴起的“文化热”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园林研究经历了显著复兴,古典园林作为文化现代化的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促进了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等学术文献的全面梳理,从知识产生的背景动力、途径方式和传播应用等方面对社会文化背景下古典园林学术理论的产生、学术范式转变的机制以及知识如何被应用于实践等内容进行分析。 揭示了多学科视角及方法的借鉴与融合是推动古典园林学术理论转型的重要机制,现代功能需求及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是古典园林“古为今用”设计思想革新的重要推手。
    3  从园艺疗法到园林康养——以国内主要组织与代表性研究为例
    涂若翔,宋颂,肖毅强
    2024, 46(1):14-20.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3
    [摘要](141) [HTML](0) [PDF 3.12 M](2504)
    摘要:
    园艺疗法是以植物为主题、以园艺活动操作来调节人体身心健康的方法。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以园艺疗法、园林康养等为主题词进行中文文献检索,时间截至 2024 年 2 月,筛选后得到相关期刊文献 162 篇。园艺疗法历史理论与设计应用是目前国内研究主流,而多数实证研究由医学研究团队开展。通过 VOSviewer 软件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国内园艺疗法研究持续关注心理健康,研究对象扩展至潜在亚健康人群;对作者合作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清华大学李树华教授团队是国内该领域最主要的研究团队。选取中文文献中具有代表性的 8 篇实证研究论文,比较其试验方案与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研究为园艺疗法操作流程的优化提供了支持,并为后续实证与循证研究范式的构建提供了参考。对中国园艺疗法主要组织、学术会议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亦发现,清华大学团队起到关键作用,并扩展了园艺疗法的内涵与深度。
    4  基于北京城市实验室学术共同体的收缩城市本土化研究进展及启示
    冯怀宇,郑文俊,汤烨,梅骏翔
    2024, 46(1):21-27.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4
    [摘要](49) [HTML](0) [PDF 2.83 M](1217)
    摘要:
    发轫于西方的收缩城市理论是近年来人居环境领域的热点议题之一,发展立足国情的收缩城市本土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文献计量工具,以该领域代表性学术共同体北京城市实验室为例,分析收缩城市本土化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主题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收缩城市本土化研究在过去 10 余年中总体呈上升趋势,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学术共同体合作共现谱系;2)形成了“动因机制、量化测度、区域协同应对”3 大主题集群和对应的 7 个聚类主题;3)2013—2017 年和 2018—2023 年两个阶段的热点方向存在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从单体到群系、从表象到机制、从经验到理论的演进趋势,空置治理、数据驱动和多维尺度是该领域的未来热点方向。最后,结合促进人居环境三学科之一的风景园林学科未来创新发展视角,提出收缩城市本土化研究具有推进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发展、创新数字场所空间营造范式和聚焦街区空间品质提升等方面的启示价值。
    5  风景园林研究的跨界融合与量化革新——以香港大学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实验室为例
    白一苇
    2024, 46(1):28-32.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5
    [摘要](83) [HTML](0) [PDF 2.90 M](1382)
    摘要:
    以香港大学城市环境与人类健康实验室这一新兴学术共同体作为研究切入点,使用文献综述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深入探讨学术共同体在推动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研究结果发现:该实验室在以往的风景园林学科内容、框架和知识体系基础上,运用新兴技术并结合定量的统计学方法,将城市环境与居民健康紧密相连,为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提供高效、精准、人文关怀且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领域;实验室的核心关注点在于城市感知:探究城市环境特征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通过心理、生理等途径影响人类健康;在健康城市领域,这支先锋团队担任着理论研究、技术探索以及教育者的角色。
    6  基于人机对抗模型的街景特征与可步行性关系研究
    黄敏虹,谢伊文,陈嘉林,刘京一
    2024, 46(1):33-40.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6
    [摘要](42) [HTML](0) [PDF 2.79 M](1453)
    摘要:
    基于涉及街道景观要素与街道可步行性关系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缺失,以广州市天河区代表性综合街区华师 - 体育中心片区为对象,对城市街区的可步行性进行研究。综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步行需求层次”模型,选取安全性、舒适性、社交性、美观性为指标建立街景特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 Insta360 ONE X2 全景相机采集、图像语义切割、人机对抗模型评分、SPSS 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街景特征与可步行性关系。结果表明,4 类街景特征与可步行性均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舒适性方面的绿视率对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基于分析结果,街道空间可以从安全性、舒适性、社交性和美观性的街景特征层面进行步行性优化提升,如在安全性方面,建议增设护栏或绿化带,增设、整合标识牌等。
    7  基于景观分维度的海岸带景观时空演变量化评价研究——以泉州湾为例
    陶楠,庄晓平,陈丽花
    2024, 46(1):41-46.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7
    [摘要](37) [HTML](0) [PDF 4.52 M](1222)
    摘要:
    海岸带是海陆统筹战略实施及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区域,利用遥感影像处理和 GIS 相结合的技术方式,基于生态学理论中的景观分维度因子,以泉州湾为实证研究典型,对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现状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利用 1973 年以来 7 个时相的 MSS/TM/ETM 遥感资料,监测调查泉州湾入海口围垦后的景观变化,引入景观分维度指标,量化评估围垦后入海口 50 年的景观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影响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原因,为理解海岸带潜在问题提供决策支持,并总结量化评价方式与路径,提出一种国土空间自然资源的监测与量化评价的参考方法。
    8  基于空间内外耦合的广州碧道建设初探
    蔡金颖,佘美萱,彭金波
    2024, 46(1):47-53.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8
    [摘要](52) [HTML](0) [PDF 5.75 M](1221)
    摘要:
    碧道是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复合型廊道,碧道建设不仅是陆域和水域的共建,更是空间内外耦合营造的典型范例。通过对空间内外耦合模式进行梳理,明晰碧道建设的空间耦合关系。从广州碧道生态空间与人文空间内外耦合层面出发,归纳得出 3 种耦合手法,探讨其构成要素与耦合机制:1)打造水生态带,将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与水游憩视为有机整体;2)构建“生态 - 人文”防洪堤,提升防洪堤的多功能性;3)打造“防洪 - 通航”景观闸桥,实现交通、景观与防洪需求。分析得到目前仍存在建设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多元融合培育不充分的不足,并提出挖掘水经济、丰富“碧道 +”模式等建议。
    9  国内乡村三生空间研究进展
    陈璞玲,刘丽,杨定海
    2024, 46(1):54-60. DOI: 10.12233/j.gdyl.2024.01.009
    [摘要](64) [HTML](0) [PDF 4.07 M](2521)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生”功能空间作为乡村空间的支撑体系,成为乡村规划研究的重要基础。结合 Citespace 软件和文献分析法,对中国知网(CNKI)上截至 2023 年发布的乡村“三生”空间期刊文献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得到结果:在数理分析方面,文献量呈上升趋势,研究进程划分为农业发展(2006—2012 年)、空间重构(2013—2017 年)和乡村规划(2018—2023 年)3 个阶段,形成“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空间格局”2 个热点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建筑学、人文地理学和土地科学领域成为主要来源;在内容分析方面,构建了以系统构成和演进过程为核心的研究框架,涉及乡村“三生”空间内涵定义、空间格局及综合评价等系统构成内容,以及演进特征、演进机制和重构优化等演进过程内容。未来,完善契合乡村的“三生”空间理论、拓展理论应用方向与深度、创新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是研究发展方向。
    10  水量供需平衡视角下城市绿地布局优化研究进展
    赵宇桑,詹雨尘
    2024, 46(1):61-68.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0
    [摘要](77) [HTML](0) [PDF 6.25 M](1324)
    摘要:
    在城市绿地规模与品质需求提高、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基于水量供需平衡的城市绿地布局优化研究对缓解水绿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 CiteSpace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展开分析,阐明城市绿地水量供需平衡内涵与相关研究热点,对水量供需评价内容、方法和绿地布局优化方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城市绿地供需水量平衡识别、测度及空间化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研究内容聚焦在水量供给侧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水量需求侧的植物和水景需水量评估较少;供需评估研究方法有生态模型法、参与调查法和经验统计法;绿地布局优化模型有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空间模型。未来研究应从构建完善城市绿地水量供需平衡评价体系和研究框架,厘清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下绿地水量供需之间的关联和作用机制,加大园林用水管理方面监管力度 3 个方面进一步深入。
    11  儿童友好型屋顶农场景观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 4 所小学为例
    刘劲康,侯涛
    2024, 46(1):69-75.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1
    [摘要](100) [HTML](0) [PDF 1.67 M](1255)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逐渐减少。屋顶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绿色空间,为儿童提供了接触自然的平台。聚焦武汉市 4 处代表性的小学屋顶农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其儿童友好性。识别并量化了影响儿童友好屋顶农场空间的关键因素,包括玩耍的环境、快乐的心情、健康的身体、安全的保障、绿色的未来和学习的乐园,并根据这些因素的权重指标和数据结果,对校园屋顶农场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儿童的物理、生理、心理环境,以及场地安全、教育、可持续 6 个方面提出设计优化策略,如通过竖向围栏防止儿童攀爬,使用环保防滑材料提升地面安全;关注空气质量、遮阳休息区的设计,确保舒适安全的活动环境等。
    12  空间互渗与感知体验——透明性理论视角的街头游园思考
    黄愉皓,邵赛君
    2024, 46(1):76-81.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2
    [摘要](39) [HTML](0) [PDF 4.76 M](1239)
    摘要:
    透明性是建筑学讨论空间复杂结构与运动变化的分析理论,具有渗透性、多义性和冗余性的特点,其在解决复杂场景的街头游园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街头游园空间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将透明性理论应用于街头游园设计的可行性。从“现象 - 具体 ”的双向视角论述透明性在街头游园设计中理论对象的内核性、实践操作的延伸性及应对策略的契合性。透明性理论在街头游园的应用拓展总结为交织共生的环境关系、游园造景的多维层面、功能复合的统筹观念、多元分异的游园属性和空间体验的多元感知 5 个方面。透明性理论使街头游园从物质景观满足转向精神空间满足,更新了传统布景式的游园景观思维。
    13  花木生产与园林营造:清末广州花地的生产性景观及其公共化
    张欣,彭长歆
    2024, 46(1):82-88.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3
    [摘要](53) [HTML](0) [PDF 5.80 M](1242)
    摘要:
    清末广州花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贸易史、植物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三行外贸时期,作为广州观赏植物的培育与产销基地,花地是清政府特许西方人可以游憩的地方之一,也是西方植物学家获取中国植物样本的主要来源地。以现状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资料与历史地图,对比考证花地的河涌分布,复原清末花地园圃的历史空间格局,并进一步梳理了花地花木培育、销售等生产性景观的形成,以及私园化、公共化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繁荣的中西贸易与园事活动推动下,清末广州花地形成了以河涌为地理基础,以花圩为展销地,数十处苗圃花园集合的独特生产性景观。中西人士频繁开展的赏游活动推动了花地的私园营造与公共化,促使园林成为公共活动、文化和知识生产的主要空间场所。
    14  顺应自然:柳宗元园林设计的核心理念
    张延林
    2024, 46(1):89-93.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4
    [摘要](66) [HTML](0) [PDF 2.78 M](1291)
    摘要:
    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著名的造园家,其在中唐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背景下较早地进行了园林设计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从《柳宗元全集》中筛选园林诗、园记等文献并提取园林设计的相关信息,结合相关史志和今人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从设计考察、设计分析和设计表达 3 个方面对柳宗元园林设计思想进行全面且集中的透视和解析。结果表明柳宗元进行园林设计遵循着基于自然审美的设计考察、自然特征的设计分析以及自然和谐的设计表达3 个方面的设计路径,体现出“顺应自然”的核心理念。柳宗元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这种设计理解,为当今城市园林化、生态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15  岭南四大名园三景营造的地域性和时间性
    陈嘉诚,赵越喆
    2024, 46(1):94-98.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5
    [摘要](38) [HTML](0) [PDF 4.59 M](1393)
    摘要:
    为研究岭南园林三景,即声景、光景和香景营造的技艺和艺术特征,在文献古籍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究岭南四大名园(余荫山房、清晖园、梁园、可园)中三景融合与多元景观营造的典型实例,从地域性和时间性 2 个层面分析岭南园林三景造园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体验。重点以余荫山房为例分析了三景的营造技艺和空间分布特点,总结出岭南园林讲求声、光、香多感官景观的交织营造,其三景具有典型地域性、时间性的物境特征,追求务实性、享乐性的情境特征,展现文化性、艺术性的意境特征。岭南园林三景的多元性与艺术性,为岭南园林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16  广州地区耐阴爵床科植物筛选及其园林应用
    张雅慧,谢思明,彭彩霞
    2024, 46(1):99-108.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6
    [摘要](38) [HTML](0) [PDF 7.68 M](1296)
    摘要:
    爵床科 Acanthaceae 植物多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林下,种类繁多,生活型、生态型多样,且适应性较强、栽培繁殖易、管理粗放,在气候湿热的广州地区的园林造景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通过对华南国家植物园及广州市代表性公园绿地中的爵床科植物的园林应用进行调查,观察记录不同种间的形态、物候及观赏特征;通过比较不同光照栽培环境下的生长发育表现,筛选出 45种观赏性高、耐阴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广州地区林缘或林下栽培的爵床科植物,并介绍其观赏特征及园林应用形式。最后,结合调查情况,建议通过加强爵床科植物种质资源发掘和利用、增加对耐阴性种质的筛选、丰富园林应用形式、优化养护管理、加大科普宣教力度等措施应对现状问题。
    17  古代婴戏图中的植物景象研究
    冯玉兰,杨秀娟,王霄煦,张宝鑫
    2024, 46(1):109-116.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7
    [摘要](30) [HTML](0) [PDF 7.22 M](1324)
    摘要:
    婴戏图是古代绘画的重要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园居生活的理想模式,其中的儿童活动场景通常发生在以植物作为最常见要素的园林之中。因此,对婴戏图植物景象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挖掘传统植物文化内涵,以及植物在儿童活动空间营造中的方式和作用。通过搜集各个历史时期的婴戏图绘画作品,采用图像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判断分析婴戏图中的植物种类及配置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古代婴戏图植物景象的共性与个性特点。研究发现,在搜集整理的 133 幅含有植物要素的婴戏图中,植物多具有吉祥的象征寓意,且种植形式多样,部分植物以插花或果盘等形式出现,是儿童亲近自然的重要因素。
    18  基于SITES的滨水后工业景观实践——以广州白鹅潭聚龙湾展示中心项目为例
    张文文,杨明炎,王驰翔
    2024, 46(1):117-122.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8
    [摘要](82) [HTML](0) [PDF 7.47 M](1210)
    摘要:
    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作为当前世界范围内评估景观可持续性的主流选择之一,为保护、改善和恢复健康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效益及服务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滨水后工业景观具有较高的地理经济价值、较大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示范性,是可持续设计落地与传播的重要实践类型。以中国大陆首个获得 SITES 铂金级认证的后工业景观项目——广州白鹅潭聚龙湾展示中心景观项目为例,总结分析场地 SITES 对于滨水后工业景观实践在设计前评估、场址设计、施工维护与运营阶段的指导。通过对中国大陆地区落地 SITES 的实践反思,总结了关注在地性资源与发挥项目带动性作用的整合思路。
    19  口袋公园建设与公共利益保护
    张文英,罗彦,傅寒蕤,燕大立
    2024, 46(1):123-128. DOI: 10.12233/j.gdyl.2024.01.019
    [摘要](104) [HTML](0) [PDF 2.32 M](1233)
    摘要:
    通过探讨口袋公园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口袋公园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以及口袋公园的公共利益分配方式,结合粤港澳地区口袋公园的实地调研,提出口袋公园发展进程中的利益关系重构以及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口袋公园发展模式。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重构利益关系,除了政府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服务意识外,还需要多元主体参与供给与多方协同治理,尊重个人利益与服从公共利益相统一。构建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口袋公园发展模式需要采取优先利用闲置土地进行存量改造,提供政策激励从而引入多元社会资本,倡导社区共建进而培育公共精神、健全监督与管理制度,构建口袋公园品牌体系等措施,以口袋公园的全面发展促使社会公共利益得到更好的保护,关注口袋公园的可持续供给与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之间的关联具有现实意义。
    20  河源市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调查与分析
    罗生兰
    2024, 46(1):129-134. DOI: 10.12233/j.gdyl.2024.01.020
    [摘要](49) [HTML](0) [PDF 6.38 M](1305)
    摘要:
    以河源市城市道路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市区 102 条道路绿化植物的种类、观赏效果及景观特色。结果表明,河源市区现有道路绿化植物共有 240 种(含变种),隶属于 70 科,176 属,应用频度较高的乔木有秋枫 Bischofia javanica、樟 Cinnamomum officinarum、糖胶树 Alstonia scholaris 等,灌木有金叶假连翘 Duranta erecta 'Golden Leaves'、红花檵木 Loropetalumchinense var. rubrum、黄金榕 Ficus microcarpa 'Golden Leaves' 等,草本植物有蓝花草Ruellia simplex、细叶结缕草Zoysia pacifica、水鬼蕉Hymenocallis littoralis 等,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种类数量比为 2.8 ∶ 2.3 ∶ 1.0。河源市区道路绿地景观具有植物种类丰富、造型多变和体现客家风情等特色。针对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乡土树种应用水平和施工质量有待提升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树木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加强乡土适生植物应用等建议。
    21  基于校园植物园建设的园林树木学实践教学优化
    赖灿,胡秀,蔡川,廖柏勇,郭春华
    2024, 46(1):135-138. DOI: 10.12233/j.gdyl.2024.01.021
    [摘要](53) [HTML](0) [PDF 4.92 M](164)
    摘要:
    园林树木学作为园林等相关农林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园林树木的识别及应用能力。园林树木学课程实践教学在现存的知识点繁多、依赖校外实践、同科树种难分辨等普遍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白云区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在校园内规划建设植物园,通过“两园合一”、匹配教学内容、提供标牌和二维码在线资源等方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场地并开发了包括开放数据库在内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该教学改革措施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