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广东省首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产品特征分析*
    罗皓,赵庆*,钱万惠
    2023(5):02-06.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1
    [摘要](113) [HTML](0) [PDF 7.34 M](469)
    摘要:
    以广东省首批10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法,从地区、面积规模、运营主体等角度分析康养产品特征。康养基地有氧运动类产品最多,户外体育类和医学康复类产品较少,其中森林登山和森林漫步最常见;不同地区、面积规模和运营主体的康养产品类型供给差异不明显,但珠三角地区、大面积规模和国有林场运营的康养基地提供优势产品的数量更多。开发康养产品要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运营者的康养认知,打造精品特色产品和提供专业化康养服务。
    2  健康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赵岩,朱惠茹*,赵明辉
    2023(5):07-11.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2
    [摘要](76) [HTML](0) [PDF 1.11 M](623)
    摘要:
    从健康视角对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进行系统整合研究,探究健康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从生理、心理及社会层面全面分析健康服务功能的内容。进而阐明乡村公共空间的健康影响机制,明确健康功能实现的方法路径:促进保健活动,减少疾病发生,保持愉悦心情,促进心理恢复,增加社会参与及提升文化归属感。并提出营造健康的物理环境,提升空间的复合功能,促进空间综合提质等健康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3  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基地中医人文景观构建
    宋玉林,李浩*,陈婉颖
    2023(5):12-17.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3
    [摘要](51) [HTML](0) [PDF 2.66 M](466)
    摘要:
    以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为例,研究基于中医文化的岭南森林康养基地人文景观构建的关键技术。以场地范围的整体马头形象为灵感,以中医的经络、五行、穴位、处方等为构建要素,通过仿生设计、符号提炼、主题阐述、象征隐喻等构建手段,结合中药植物景观的融合构架,推进森林康养基地的道路、景点、养生场的构建,精准挖掘中医经典文化和岭南园林文化内涵,为设计精巧、施工精致、效果精美奠定基础,解决经典文化挖掘与景区景点融合发展等问题,传承和发展中医经典文化。
    4  “中国兰花”词汇溯源及定义探讨
    王巍
    2023(5):18-21.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4
    [摘要](68) [HTML](0) [PDF 631.12 K](430)
    摘要:
    通过对“中国兰花”的形成过程进行溯源得知,这个概念成熟于1959年,是由“兰”一步步演变过来的,其成因可能是主权国家概念和现代植物学的传入。此词的形成带来了一些问题,让渡了“兰花”在相关植物中的核心地位,模糊了相关植物的评判标准,降低了“兰花”在兰界的地位等。通过对“中国兰花”的定义进行整理对比,发现当前的定义版本都不是很理想,存在没有流传较广的版本、明确的种类、特征描述、统一的英文翻译,和增加了误解的可能性等问题,于是提出了该词组新的定义:中国兰花(Chinese Orchid)是指兰属植物中被中华文化所推崇的花香叶秀的种类,主要有: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蕙兰C. faberi、墨兰C. sinense、建兰C.ensifolium、寒兰C. kanran、莲瓣兰C. tortisepalum、春剑C.goeringii var. longibracteatum、送春C. cyperifolium var. szechuanicum等。
    5  日常景观的价值及其评估方法*
    吴文菲,范建红*
    2023(5):22-25.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5
    [摘要](57) [HTML](0) [PDF 581.82 K](475)
    摘要:
    为了加强城乡地区以居民为主导的景观规划与管理,在系统梳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认为日常景观是超越视觉审美的、具有地方情感的物质与非物质日常生活环境,强调日常景观具有为人们提供社会需求、化解身份危机和修复个人情感的价值意义。此外,介绍及讨论了“视觉-经验”法和“步行-拍照”法两种针对日常景观价值的评估方法,前者采用照片和问卷访谈的静态方式来快速收集人们主观的景观感知信息,但是未能充分调查研究对象感知景观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后者在前者基础上增加研究对象的步行行为,使人们在行走时唤起切身的空间经历与记忆,有助于进一步提取个人和地方的感知要素。
    6  近 20 年国内外遗产景观保护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王成康,张译元,邱冰*
    2023(5):26-30.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6
    [摘要](55) [HTML](0) [PDF 3.33 M](398)
    摘要:
    在全球化和国家大力推动弘扬地域文化的背景下,遗产保护领域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遗产及其周边景观环境整体性保护有广阔的研究空间。为深入探究遗产及周边景观环境的整体性保护,以中英文“遗产景观”为主题词,以发布于2002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的2 352篇Web of Science核心文集和中国知网的1 179 篇核心期刊文献为分析对象,辅助运用VOSviewer软件对文献内容进行计量分析,得出:1)国外研究热点集中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遗产景观与旅游、考古遗址四大领域;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含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文化遗产、工业遗产四大领域。2)国内外遗产景观保护领域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有一定差异。总体而言,国外以构建遗产景观整体环境基底为核心,提出科学动态的可持续性保护策略;国内多深入研究典型性遗产,在梳理与借鉴国外保护思路的基础上提出适宜性保护策略。3)面对现今遗产景观保护地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遗产景观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7  城市绿地小气候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分析*
    黄雪扬,曾霁梅,陈燕*
    2023(5):31-35.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7
    [摘要](69) [HTML](0) [PDF 3.00 M](504)
    摘要:
    城市绿地小气候逐渐成为当代城市环境研究的重点,厘清城市小气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其建设与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CiteSpace软件简要分析了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23篇有关城市绿地小气候的文献,系统总结了城市绿地小气候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城市绿地小气候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扩大,由单一的市政绿地向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广场等多类型的城市绿地转变;风景园林学科逐渐成为城市绿地小气候研究的主力军;城市绿地小气候研究越来越重视人在夏季城市绿地小气候中的感受,与人体舒适度之间的联系加强。
    8  何为美丽公路:道路景观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白钊成
    2023(5):36-41.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8
    [摘要](58) [HTML](0) [PDF 846.10 K](418)
    摘要:
    在美丽中国的顶层设计下,美丽公路的建设适应了交通运输和旅游融合的趋势。道路景观是美丽公路的重要资源和建设依托,能使其完成“吸引力”对“移动性”的超越。景观质量评价是景观建设标准的理论基础,而评估方式尚未统一,使“何为美丽公路”这一命题仍难有定论。梳理国内外道路景观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发现评价方式的发展趋势,即“景物-景观-视域-视景”,存在人本转向。从早期服务于政府部门的专家系统到当前体现大众审美的人本感知,道路景观评价不断追求科学客观性和视觉主体性的结合。
    9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的昆明市盘龙江滨水空间景观优化研究*
    魏雯,薛佳明
    2023(5):42-48. DOI: 10.12233/j.gdyl.2023.05.009
    [摘要](54) [HTML](0) [PDF 3.40 M](395)
    摘要: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良好的滨水生态环境是重塑城市生态景观的重要途径。以昆明市的母亲河盘龙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构建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价体系;采用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采集供需数据,结合雷达图将各河段的供需评价结果进行对比拟合分析。结果表明:盘龙江所有河段在调节服务方面的供给均大于需求;支持服务中的维持生物多样性维度有提升空间;文化服务需要提升,尤其应重点关注历史文化传承。基于供需匹配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滨水空间服务功能、开展滨水生态科普工作、重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空间等策略。
    10  基于服务水平耦合协调度评价的宜昌城区公园优化研究
    李丽媛,许园园
    2023(5):49-53.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0
    [摘要](34) [HTML](0) [PDF 719.96 K](388)
    摘要:
    通过对宜昌市城区公园服务水平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来指导公园进行设计优化改造实践。在借鉴相关研究评价指标体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公园设计规范》,建立了生态服务、设施服务、文化服务3个指标层和20个评价因子,构建了耦合协调发展模型。依据评判标准对宜昌市的6个城区公园进行了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划分,并分析出每个公园服务水平协调发展中的不协调指标。针对发展失调的世界和平公园,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资源配置优化、展示设施更新、多方协作管理和功能分区细化4个方面的优化策略。
    11  广州花地醉观园构景意蕴探究
    包宇珩
    2023(5):54-58.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1
    [摘要](42) [HTML](0) [PDF 3.58 M](416)
    摘要:
    明清时期,经济水平的逐步上升和海外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岭南园林在技艺、审美等方面兼收并蓄,开放灵活,于中国古典园林独树一帜。乾隆年间,广州一口通商,贸易与时代的需求使行商庭园大势崛起,成为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重要例证。与此同时,广州花地亦涌现出大量兼具观赏和售卖花木之用的私家园林。以醉观园为例,其颇具规模的水池、建筑半围绕布局并有亭、桥、廊联通的线性游径是对行商庭园构景手法的承袭;而园中水形盘曲、花木丰盈、叠石奇巧又呈现出岭南传统水石景的精粹。作为城市历史景观,醉观园于空间营造与意蕴表达之间触发地域文化感知,随之而来的山水审美体验也极富粤中特色。
    12  基于线上评价文本的广州海珠广场公共空间形象感知研究*
    袁徐安,梁慧璇,谢超*
    2023(5):59-62.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2
    [摘要](34) [HTML](0) [PDF 1.84 M](365)
    摘要:
    利用ROST-CM6软件的文本挖掘技术,并基于大众点评网、携程旅行网上海珠广场的评价文本数据,分析广州市民对海珠广场的形象感知情况。通过对高频词、语义结构网络和文本情绪进行分析,并结合问卷调查进一步论证,得到海珠广场在市民心中已有交通便捷、文化氛围浓郁2个主要的形象特征;且其获得的大众评价较高,积极情绪评论占比最多。然而,海珠广场在人群活动类型和环境绿化方面仍有优化空间,应构建更多空间形式来丰富活动类型,并通过改善绿化环境打造特色景观。
    13  多尺度视角下广东乡村碧道景观规划策略研究——以广州派潭河为例
    陈浩然,汤辉*
    2023(5):63-70.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3
    [摘要](42) [HTML](0) [PDF 6.88 M](434)
    摘要:
    以乡村小流域碧道为研究对象,围绕其形态结构的自然多样性、功能的复合多样性和雨洪防治的急迫性等3个总体特征,针对广佛地区乡村碧道建设缺乏系统思维、景观建设同质化、重视亮点而不重视整体等问题,结合乡村碧道位于无水文资料小流域的特点,提出结合间接推求算法与数字高程模型的不同重现期雨洪淹没模拟模型,并从流域系统出发,提出多尺度视角下的景观规划策略体系:1)以挖掘乡村各方资源潜力,促进水陆联动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宏观流域尺度规划策略;2)以营造多样、独特的游憩空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要目标的中观河段尺度规划策略;3)以塑造韧性河岸,提升河流自然属性为主要目标的微观河岸尺度规划策略。
    14  第十届花博会广东“粤芳园”的传统山水造园手法应用
    谭碧玉,吴斌,梁冠威
    2023(5):71-74.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4
    [摘要](82) [HTML](0) [PDF 5.60 M](432)
    摘要:
    造园,古往今来,神形兼备,“神”通过意境的营造以传达园的精神与韵味,“形”通过地形空间的塑造以形成高低、远近、虚实、藏露的丰富场景,为意境的营造提供平台。神与形相互烘托,互相成就,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园的精髓。第十届花博会广东“粤芳园”通过地形的塑造,营造了“高山流水”“小中见大”的丰富空间与景观层次,以曲径通幽、蜿蜒前行的园径引导游人沉浸式体验绿意盎然、花木繁茂的岭南水乡的风采,在移步换景中感受中国园林的“形”与“神”,体现了传统山水造园手法在当代园林的应用。
    15  桂花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及现代启示——以可园为例
    卢永忠
    2023(5):75-78.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5
    [摘要](53) [HTML](0) [PDF 3.07 M](424)
    摘要: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作为主要造景植物广泛应用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东莞可园的可轩以桂花为主要元素营建,既展示独特的传统桂花文化,又显示园主人洁身自好的人格自信和高贵品格,以及对美好意愿和高品质生活期盼与追求。桂花的现代应用前景广阔,可以从古典园林中吸收精华,不断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园林应用品种群及应用方式,发挥营造优美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康养等多重价值;还可以华南国家植物园建设为契机,通过园林造景,营建具有科普价值和中国传统桂花文化内涵的专类或专题公园。
    16  基于自然教育的城市棕地研学旅游景观设计
    焦雯丽,武冬梅*
    2023(5):79-84.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6
    [摘要](44) [HTML](0) [PDF 5.95 M](492)
    摘要:
    自然教育是研学旅游营地的重要建设内容,利用城市棕地开展自然研学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响应城市双修的直接表现。以曾为采石场的武汉古姆山为例,基于对场地现状的解读和使用群体的调研,从营地构成要素出发,引入采石文化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资源再生、景观空间和研学旅游3个方面提出修复自然环境、传承采石文化、塑造自然教育空间、选择生态环保材料、设计近自然式游学设施、路径科学化和课程全龄化设计策略,实现自然教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年龄层人群提供本土、多样化、专业化的自然研学体验。
    17  乐昌市园林植物冻害调查与分析
    梁庆,朱火生
    2023(5):85-88.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7
    [摘要](27) [HTML](0) [PDF 673.78 K](319)
    摘要:
    调查了经历乐昌市2020年12月—2021年1月低温天气的园林植物的受冻害、需处理和恢复的情况,记录到受冻害的园林植物有124种(含杂交种、变型和园艺品种),具有受冻害种类较多、外来植物受冻害比例高和同种植物受冻害程度因地或苗而异的特点。受冻害的主要原因除了长时间的低温天气外,还有苗木栽培时间短、引种不科学、管理粗放等。建议遵循适地适树原则,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区别选择南北两地种类;尽量使用本地苗圃培育的苗木,少用外来苗木;加强人工管护和灾后处理;提前炼苗。
    18  广东省河源市城区绿地彩叶植物资源调查及应用
    罗生兰
    2023(5):89-92.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8
    [摘要](39) [HTML](0) [PDF 2.38 M](412)
    摘要:
    为进一步掌握河源市城区彩叶植物种类、观赏特性及应用状况,对河源市城区主要公园、广场、单位、居住区、道路绿化等绿地开展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河源市城区绿地彩叶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有62科108属149种,以乔灌木为主,有114种,占比76.51%;景观可持续时间长,全年有彩叶植物景观可赏;植物配置形式丰富多样,以基础种植、丛植、片植和列植居多。基于调查结果,提出河源市城区绿地应合理运用彩叶植物配植结构、增加乡土彩叶植物应用和加强养护管理等建议。
    19  基于 AHP 和 TOPSIS 对广州公园中芳香植物的资源评价
    夏涵涵,邱晓曼,刘小冬*
    2023(5):93-96. DOI: 10.12233/j.gdyl.2023.05.019
    [摘要](53) [HTML](0) [PDF 720.47 K](439)
    摘要:
    芳香植物具有净化空气、驱除蚊虫、美化环境、调节身心健康等功能,在公园绿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广州10个公园的芳香植物种类、生活型、芳香类型、香气来源、观赏期及应用频率等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出现芳香植物109种,隶属54科95属;乔木的种类最多,占比51%,其次为灌木;芳香类型覆盖芳香型、浓香型、淡香型、清香型和木香型5种;花是芳香植物主要的散香部位。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最优解法(TOPSIS)对芳香植物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最重要的准则层指标为康养性,其次为芳香性、观赏性;舒适性、愉悦感是芳香植物最重要的指标。根据评价结果,将109种芳香植物分为I级“很好”、II级“好”、III级“中等”3个等级,分别有31种、37种、41种。
    20  太原晋祠
    陆琦
    2023(5):97-100. DOI: 10.12233/j.gdyl.2023.05.020
    [摘要](32) [HTML](0) [PDF 9.04 M](332)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