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近20年广东省传统村落研究进展
    谢晓亮,谢涤湘*
    2023(3):2-8.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1
    [摘要](47) [HTML](0) [PDF 3.59 M](161)
    摘要:
    以广东省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 CiteSpace 和 VOSviewier分析从中国知网数据库收集到的文献关键词频次与聚类,对近20年来广东传统村落研究的趋势、动态与热点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首先,“岭南水乡”“文化生态”“古劳”等作为广东省传统村落的研究热点,具有明显的岭南地域空间特征。其次,研究领域动态包括村落文化价值和历史演变,空间格局,乡村风貌和景观环境,以及遗产保护利用现状4个方面。最后,基于广东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加强乡村风貌管控,提高村民文化自信和地方认同,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以及构建可持续保护模式的建议。
    2  基于生态空间划定的乡村小微湿地修复策略研究
    袁黛玉,王蕾,李晖
    2023(3):9-14.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2
    [摘要](31) [HTML](0) [PDF 5.22 M](135)
    摘要:
    针对江门市上游段工业过度发达导致的区域水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利用GIS空间分析与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技术,运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方法,探索西江磨刀门河口段小微湿地生态空间划定情况。结果显示,研究区生态空间划定面积为11 920 hm2,约占总面积的46.98%,生态保护重要性程度为“重要”的区域仅占总面积的6.41%,生态斑块呈破碎化;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水源涵养为主,生态环境敏感性受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影响,整体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较高。基于划定结果,提出建立多层级修复网络、营造生物栖息地、构建湿地混合种养模块的生态修复策略。
    3  从化西和万花风情小镇“呈现型”乡村风貌维育规划
    朱伟鹏,王飞,朱小林
    2023(3):15-19.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3
    [摘要](25) [HTML](0) [PDF 3.57 M](182)
    摘要:
    乡村风貌维育规划契合地区文化、环境、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将广东地区“呈现型”乡村风貌规划的因子特征总结为乡村环境、村社生活、农业生产3类。选取广州市从化区西和万花风情小镇风貌规划项目,对“呈现型”乡村风貌维育规划模式进行研究。项目以全周期、全要素管控为技术理念,其技术文件包括专业评估、专项研究、乡村空间设计、旅游策划等多层面的研究成果,最终建立“管控服”体系,通过编制乡村项目库、乡村风貌建设指引,以及成立乡村建设管理委员会,指导乡村风貌维育规划实施落地。
    4  广东龙山温氏园林群文学活动与地域文化的互构
    张凤娟
    2023(3):20-24.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4
    [摘要](25) [HTML](0) [PDF 2.15 M](94)
    摘要:
    以广东龙山温氏园林群为例,探究园林、家学和地方文化传统的互构关系。一方面,以“柳塘别墅”为代表的温氏园林群促成家族内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吟咏,维持文风不辍。在此基础上,温氏家族先后编辑3套家集,家学传统由此形成。另一方面,园林、家学孕育的家族精英主导着地方史志的撰写,在梳理地方文学史的同时,引入家集诗文,树立园林作为文学重要发生地的形象。互构过程可窥见文人园林如何滋养一族一地的文雅传统。
    5  广州园林博览会 30 年历史回顾与品牌效应探析
    朱纯,马燕,叶树荣
    2023(3):25-30.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5
    [摘要](26) [HTML](0) [PDF 8.55 M](154)
    摘要:
    广州园林博览会于1994 年开始举办,其3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1)起步创新阶段(1994—2003年),不断摸索前行,艺术园圃受到国内行业的高度关注;2)持续成长阶段(2004—2016年),展会内容、形式及技术日趋成熟,主题带动性强,引领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潮流;3)融合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主题鲜明,尝试园林艺术与多元文化的跨界与创新,增加国际元素,促进大湾区生态一体化建设。广州园博会弘扬岭南园林及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园林行业发展方向,融入城市建设,促进园林绿化技术进步,关注民生及科普,促进大湾区行业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园林博览领域及国际影响力,助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品牌的社会效益显著。
    6  1860-1937 年广州城市空间格局与形态演变分析
    吴隽宇,谢薇
    2023(3):31-35.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6
    [摘要](28) [HTML](0) [PDF 5.69 M](89)
    摘要:
    晚清至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此时期广州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共同促进了其向现代城市的转型。通过对1860—1937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至全面抗战前夕)广州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事件、历史文献等进行梳理,探讨广州城市格局与形态的演变过程及特征,并从城市组团、道路系统、中心轴线、公共绿地4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最终得出这一时期广州市城市形态发展变迁规律:在保留了原有城市核心及山水结构的基础上,广州城在拆城墙后逐渐向东、南方向发展,形成了兼具统领性、开放性、高效性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奠定了此后的城市形态与发展格局。
    7  《园冶》与《作庭记》的掇石理水
    李子力
    2023(3):36-40.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7
    [摘要](19) [HTML](0) [PDF 7.51 M](69)
    摘要:
    《园冶》和《作庭记》分别是中国和日本最早的造园专著,尽管成书时代、地区不同,但后者体现的深刻汉文化影响,使二者的对比阅读意义重大。通过文本对比,分析二者内在异同,可得《作庭记》体现出早期造园活动中不强调人的进入,而强调微缩自然的庭园特点,以理水为目标、掇石为手段的水石并进的造园思想,及在海洋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海-岛特征;《园冶》则体现出晚期造园活动中强调人生活其中的园居特点,和山石审美独立完善而水审美退化的地域性造园思想发展。同时,因地制宜的造园理念贯穿了这两部不同背景的造园理论作品,证明场地对东亚造园文化一以贯之的重要性。
    8  法国玛丽宫苑与巴黎雪铁龙公园空间构成比较研究
    姚佳纯
    2023(3):41-45.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8
    [摘要](24) [HTML](0) [PDF 3.45 M](141)
    摘要:
    西方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发展有深远影响。采用演绎论证的研究方式,以玛丽宫苑和雪铁龙公园2个法国古典和现代园林为例,比较分析西方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的空间构成差异,从场地与空间、空间结构与组织、空间形式与构成3个维度,论证西方古典和现代园林的构图联系。从比较研究中得出,现代园林可以继承和借鉴古典园林的空间组织、布局和构成等,同时需要结合时代加以创新,并转化成现代语汇,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9  基于空间句法的清华大学校园历史与人文景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姚妍华,宋立民*
    2023(3):46-51. DOI: 10.12233/j.gdyl.2023.03.009
    [摘要](24) [HTML](0) [PDF 9.96 M](174)
    摘要:
    基于空间句法中整合率与穿行率2个指标,对清华大学校园景观空间形态及其演变展开建模、分析与论述。通过对景观形态特征与历史社会经济特点的讨论,将清华大学校园景观形态的演变分为4个时期作为理解景观形态发展的框架,包括熙春园时期、美式校园时期、单位制时期和书院回归时期。结果表明,熙春园时期的3个重要历史景观均为现代校园师生出行的重要空间节点。不同时期关键景观节点具备通过空间形态特征,反映校园发展过程中典型文化意识形态的潜力。历史与人文景观空间节点在师生出行中逐渐向穿行地的角色靠拢。同时基于聚类分析,发现清华大学1954年前后建成的景观空间差异性较大。
    10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华南农业大学不同下垫面地表降温效益研究
    黄婷,孙思,唐光大*
    2023(3):52-55.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0
    [摘要](25) [HTML](0) [PDF 3.21 M](87)
    摘要:
    以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携带热成像传感器的无人机,获取了校园中心区域不同下垫面的热成像图片,分析不同下垫面的日地表温度变化,探讨其地表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天中总体降温幅度从大到小的下垫面依次为水体、林地、乔-灌-草绿地/乔-草绿地、道路、建筑,水体和绿地尤其是林地的地表降温效益显著。林地的周长为0~600 m,面积为0~7 000 m2时,与林地的地表降温幅度呈正相关;林地的周长面积比、景观形状指数、分维数与地表降温幅度呈负相关,林地形状和边缘越简单,形状接近圆形,地表降温效益越好。
    11  基于公共健康风险感知的城市广场更新策略研究
    张尚坤,林晓玲,陈崇贤*
    2023(3):56-61.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3
    [摘要](37) [HTML](0) [PDF 4.82 M](165)
    摘要:
    在全球公共卫生传染性疾病事件频发背景下,广场空间既要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又要兼顾预防公共健康风险的要求。基于图像数据,通过机器视觉识别以及图像评分的方式探究海珠广场环境要素对公共健康传染性疾病风险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道路、人行道、建筑、栅栏、地形和人是影响公共健康风险感知的重要环境要素。其中,道路、人行道、建筑、栅栏和人与可控性风险感知呈显著负相关,与易染性和恐慌性风险感知呈显著正相关。地形与可控性风险感知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更新策略:提升绿色空间品质,构建疗愈性户外环境;优化空间布局,营造弹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优化人流量管理,发挥城市广场公共健康效应。
    12  慢行系统导向下的广州城市公园连通策略
    卢俊余,刘为,朱国钰*
    2023(3):62-68.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1
    [摘要](42) [HTML](0) [PDF 9.10 M](93)
    摘要:
    慢行系统作为彰显城市魅力和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基础,在广州打造“国际花园城市”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慢行系统为导向,针对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连通性存在的山水文脉联系薄弱、慢行路径不连续、服务品质不佳的问题,基于国内外对慢行系统和公园连通性的研究,及广州慢行相关规划实践,提出3个城市公园连通策略:在构建连通网络上,从景观山水、断点空间、居民生活方向入手,重塑慢行网络;在具体空间营造上,分区分径,构建互为关联的主题环路;在实施连通的路径上,从特色策略、植物配植、意境营造等方向入手,打造品质化慢行空间。
    13  成都动物园鹤馆生态化设计与展示效果研究
    刘洋,赵波,陈红卫
    2023(3):69-72.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2
    [摘要](16) [HTML](0) [PDF 7.06 M](135)
    摘要:
    成都动物园为全面提升现代动物园的异地保护和科普教育功能,以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和可选择性为原则,利用植被、丰容设施和墙画等元素将鹤馆改造成7间具有不同地区特色的湿地景观的笼舍。改造后的馆舍既能满足动物需求,提高展示效果,又能向公众展示不同的湿地类型和地区差异等科普信息,可为其他面积有限的城市动物园馆舍生态化改造提供参考。
    14  重庆山地城市公共立体绿化的建设模式研究
    何琪潇,和天娇,孙芳
    2023(3):73-77.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6
    [摘要](32) [HTML](0) [PDF 5.03 M](158)
    摘要:
    山地城市拥有大量的坡地、堡坎、崖壁,在拓展公共立体绿化空间应用方面具有潜力,形成具有山地景观特点的立体绿化形式。以山城重庆为例,依据主城区坡地、堡坎、崖壁绿化美化的建设实施,归纳出山体生态屏障防护型陡坡绿化、江河生态护岸型陡坡绿化、道路沿线生态廊道型陡坡绿化、桥头立交节点型陡坡绿化、堡坎隧道口型陡坡绿化五类公共立体绿化。通过实地走访和典型案例评析,提炼出五类公共立体绿化的应用场景、设计模式、植物配置建议及其主要附加效益,总结重庆公共立体绿化的建设模式。
    15  深圳市园林树池构造设计研究
    代晓康,宋亮华,龙丹丹
    2023(3):78-81.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7
    [摘要](23) [HTML](0) [PDF 4.88 M](187)
    摘要:
    树池承担着保护植物的功能,设计巧妙的树池还具有塑造园林景观特色、彰显环境氛围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深圳城市园林树池的建设存在诸如设计同质化严重、土壤环境恶劣、空间狭窄等问题。通过分析休憩型树池、艺术型树池、生态型树池等优秀树池类型及案例,从前期实地调研、土壤改良、树种选择等方面提出建议,并提出引根技术、隔根技术及组合式种植模块应用的树池构造设计新技术及新工艺。
    16  生态校园建设中二维码树牌的应用和功能扩展研究
    裴会敏,王芬
    2023(3):82-84.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4
    [摘要](23) [HTML](0) [PDF 1.96 M](96)
    摘要:
    二维码树牌可以有效助推生态校园建设和宣传生态文明思想,将其运用于大学校园园林绿化苗木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介绍了二维码树牌的制作流程和应用价值,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二维码树牌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的应用现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身边花草苗木的关注度较高,但二维码树牌的科普价值有待向更标准化和人性化开发。最后对二维码树牌的优化和功能扩展提出4点建议:采用适宜的材质及挂制方式;完善二维码数据系统;合理应用校园林木智能化养护;作为弘扬优秀文化的载体。
    17  华南地区5种边坡绿化植物的抗旱性研究
    许建新,傅卫民*,张杰
    2023(3):85-89.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5
    [摘要](25) [HTML](0) [PDF 2.20 M](157)
    摘要:
    以5种边坡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试验,观测其形态指标和叶片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脯氨酸等生理生化指标含量变化,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隶属函数值法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5种植物的抗旱性表现从强到弱依次为软枝黄蝉Allamanda cathartica、长隔木Hamelia patens、粉花夹竹桃Nerium oleander ‘Nanum’、地果Ficus tikoua、冬红Holmskioldia sanguinea。建议以5种植物的抗旱性、生长特性和景观价值为依据,进行边坡绿化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
    18  树木抗风能力测试新方法
    吴贻军,王福利,邵卓平*
    2023(3):90-93.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8
    [摘要](16) [HTML](0) [PDF 3.78 M](161)
    摘要:
    介绍一台由我国自行研发的树木抗风能力测试装备与方法,基于树木力学原理,通过将角传感器合理布置在树干上实时监测树干角度变化,结合实时风速,利用树木抗风能力预测分析系统,可测算该树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速或最大风力等级。以2株樟Cinnamomum camphora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樟在风载荷作用下树干形变的角响应信息,测得樟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速和临界断裂的破坏方式及断裂位置。本方法可为树木在大风或台风来临前是否需要防护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为抗风性树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撑。
    19  盆景艺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罗泽榕
    2023(3):94-97. DOI: 10.12233/j.gdyl.2023.03.019
    [摘要](13) [HTML](0) [PDF 2.14 M](126)
    摘要:
    专业课程是教学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根据盆景艺术课程的特色,通过深度挖掘提炼盆景艺术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构建高职盆景艺术课程思政“三融合”教学模式,即思政教育与课程标准、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有效引导学生关爱自然、敬仰艺术及热爱艺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盆景工匠精神。
    20  汉中勉县武侯祠
    陆 琦
    2023(3):98-100. DOI: 10.12233/j.gdyl.2023.03.020
    [摘要](14) [HTML](0) [PDF 12.90 M](146)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