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自然的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湿地生境动态恢复策略
    许哲瑶
    2023(2):2-6.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1
    [摘要](322) [HTML](0) [PDF 2.38 M](468)
    摘要:
    潮间带湿地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但随着全球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和人工干预加剧,潮间带湿地面临着退化甚至消失的威胁。聚焦潮间带湿地再自然化生境恢复策略,尝试从时间维度、潮汐动力空间梯度、雨洪淹没和潮汐消落的动态变化中,分析潮间带湿地生境的动态特征及其景观影响因子。以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湿地为例,立足景观生态学,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构建原则,提出3种潮间带湿地再自然化的生境动态修复策略:保护和修复潮间带湿地的完整性,恢复潮间带湿地的景观风貌和恢复关键性生物生境。
    2  整合优化后广州湿地公园保护与发展策略
    陈倩,赖秋红,吴泽锋
    2023(2):7-11.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2
    [摘要](34) [HTML](0) [PDF 2.44 M](343)
    摘要: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实践创新与改革,而湿地自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州20个湿地公园为基础数据,对比分析了整合优化前后湿地公园基本情况,发现整合优化初步解决了整合前湿地公园存在的空间交叉重叠、保护空缺、保护地内用地矛盾等情况。并从保护和恢复重要典型湿地、恢复市域湿地生态廊道、修复湿地生境、促进湿地价值转化、健全法规制度等方面,提出整合优化后湿地自然公园保护和发展策略。
    3  广州荔湾区大沙河滨水空间景观改造
    杜凡,谢楚龙
    2023(2):12-16.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3
    [摘要](57) [HTML](0) [PDF 4.30 M](339)
    摘要:
    随着广州城市的快速发展,作为岭南人居环境重要载体的城市河涌滨水空间,面临着往更生态、更优质的生活空间活化的挑战。广州市荔湾区大沙河滨水空间改造,以碧道建设为契机,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紧扣时代性、地域性、普适性和经济性,制定系统的改造策略和方案,抓住地域特色的营建,因势利导优化空间结构,因地置景,以“绣花功夫”精准活化水岸空间,使大沙河成为独具荔湾特色的绿色新地标。
    4  乡村景观价值提升视角下邓岗村泥浦涌公园景观更新
    易帅
    2023(2):17-20.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4
    [摘要](27) [HTML](0) [PDF 3.58 M](340)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在生态、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出现衰退,使得乡村景观价值受到减损。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丰富乡村社交活动、加强城乡融合发展、培育乡土文化景观等策略能够提升乡村景观价值。以邓岗村泥浦涌公园更新设计为例,剖析其乡村景观价值衰减现象,并针对其深层影响因素,基于乡村景观价值提升视角,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多元化活动空间、串联里水河滨江带、及重塑榕荫空间等具体措施改善景观价值受损状况。
    5  清代文人绘画中的广府园林花事生活研究*
    郑焯玲,李沂蔓,李晓雪*
    2023(2):21-25.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5
    [摘要](53) [HTML](0) [PDF 3.66 M](293)
    摘要:
    岭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社会风俗孕育了这里悠久的花事生活习俗与传统。广府文人作为花事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将花事活动融入园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影响了园林营建。运用图像学图文互证方法,对清代广府文人画作中描绘的花事活动内容与园林空间、园居生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图像中主要包含了种花、赏花、插花、采花、绘花5种活动,这些活动结合了中国传统文人情趣和广府地方生活风俗,表现出雅俗共赏的特征。园林中的花事活动也与广府古典园林中的空间布局、构筑形态和植物种植方式互相影响,反映出岭南园林空间营造特色与园居活动、文化观念之间的密切关系。
    6  澳大利亚城市公园儿童自然式游戏场设计案例研究*
    易弦,赖巧晖,曾静雯
    2023(2):26-30.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6
    [摘要](34) [HTML](0) [PDF 4.84 M](280)
    摘要:
    澳大利亚在打造儿童友好城市中有着长期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在儿童自然式游戏场设计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的3个儿童自然式游戏场为例,挖掘自然式游戏场设计的策略,包括:1)充分利用自然元素支持儿童户外游戏;2)结合儿童游戏需求提供丰富的游戏形式;3)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儿童游戏过程中的冒险行为;4)在设计前期阶段开展儿童参与设计。
    7  明代文徵明诗画中的茶事空间研究及启示*
    张琳,金秋野*
    2023(2):31-34.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7
    [摘要](23) [HTML](0) [PDF 3.03 M](308)
    摘要:
    以明代文徵明诗画中的茶事空间为议题,研究其特征及动力机制,采取图文互证的方法,总结归纳文徵明茶事空间的特征和其中体现的个人特征。首先,受时代影响,茶事空间在选址上具有“避居山水”的特点,尤其是喜爱临近惠山泉。其次,外部自然环境常被引入室内茶事空间,形成室内外空间一体化。此外,茶事空间受文徵明个人生活品味影响,追求专属性,注重周遭自然环境,且注重园林前导空间以及多空间、多视线的景观叙事空间营造。
    8  清代康乾时期扬州高旻寺行宫研究*
    陈咏奕,胡运宏
    2023(2):35-39.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8
    [摘要](59) [HTML](0) [PDF 5.02 M](323)
    摘要:
    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时,江宁织造曹寅带领众盐商出资,于康熙四十三年(1686年)建成高旻寺行宫。行宫分成东、中、西三路纵深布局,呈现前宫后苑格局,其中园林区约占三分之一,以水景为主。乾隆皇帝南巡时,高旻寺行宫得以扩建,行宫继续保持三路布局,但园林区面积大为增加,呈环抱之势,而形成宫苑分置格局,同时高旻寺周边风景得以充分开发。扬州作为南北交通枢纽,园林风格综合南北造园手法,高旻寺行宫园林采用集锦式的手法兼收多种园林风格,体现出高超的园林营造技巧。
    9  广州花都港头村传统聚落文化地域性格探析
    唐孝祥,乔忠瑞
    2023(2):40-45. DOI: 10.12233/j.gdyl.2023.02.009
    [摘要](52) [HTML](0) [PDF 3.47 M](409)
    摘要:
    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是具有典型广府文化特色和岭南水乡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运用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聚落选址布局、环境格局、建筑形态、装饰装修等方面展开研究,发现港头村在地域技术特征层面呈现环山临河的地理适应性、通风降温的气候适应性、因材施用的材料适应性;在社会时代精神层面凝聚敬祖图安的传统宗族礼制、中西合璧的近代交融理念、文脉延续的当代传承创新;在人文艺术品格层面彰显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崇文重教的价值取向、世俗致用的情趣追求。
    10  珠三角桑园围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景观的历史演变*
    王春晓,黄舒语
    2023(2):46-51.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0
    [摘要](30) [HTML](0) [PDF 4.11 M](368)
    摘要:
    珠三角地区在水患压力下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基塘景观。其中的桑园围始建于宋朝,是中国古代保存最为完整的基围水利工程之一,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采用考证法结合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出桑园围的景观格局经历了从完全自然,到顺应自然局部改造,再到以人工为主的历史演变过程,阐述了基塘景观系统的组织架构,分析了水利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和聚落系统的空间形态特征和文化景观特征。最后从水利系统发展对土地围垦的影响、基围管理制度对聚落格局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个角度总结桑园围景观演变的主要动因。
    11  基于岭南州府园林视角的古代惠州西湖延续性特征研究
    何静,刘宇嘉,谢纯*
    2023(2):52-58.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1
    [摘要](26) [HTML](0) [PDF 2.75 M](290)
    摘要:
    惠州西湖作为岭南州府园林的典型个例,在跨越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逐渐沉淀出与时间的显性关系,是历时演进的州府风景。基于岭南州府园林视角,运用历史研究法,引入“层积”概念,以古代惠州西湖为研究对象,归纳其延续性特征的基础为历代州府接续建管与“发现—建设—游赏—传颂”风景营建迭代循环;总结其延续性特征的结果为单要素演变和各要素整体状态叠合的空间层积与跨越时空情景“逝反”的文化层积。
    12  古黟村落园林空间特质研究
    胡婕
    2023(2):59-64.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2
    [摘要](31) [HTML](0) [PDF 5.20 M](354)
    摘要:
    得益于优美的自然环境,徽州古黟县村落园林修建因地制宜,形式多变,徽商的资金投入、文人士子的文化活动也促进了其发展。分析黟县地区古代村落园林的构成要素——山水、建筑和花木,得出村落建设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渗透的特征,最后从3个空间层次介绍了黟县村落呈现的“园中园”空间特质:崇山环绕、丰水潆洄的水口园林,水木清华、宁静致远的园圃村居式园林,和小中见大、含蓄深远的住宅庭园。
    13  遗产观指导下的泉州石湖码头环境整治
    何苗
    2023(2):65-68.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3
    [摘要](46) [HTML](0) [PDF 3.53 M](275)
    摘要:
    石湖码头位于泉州石渔村,是古代泉州港繁荣商贸活动的重要见证。石湖码头的环境整治工作是在遗产观指导下的一次探索,遵循遗产保护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两大原则,研究了石湖码头的历史价值,以及古码头与其所在海岸、村落地形地貌的历史空间格局关系,并且深入调研了村民现实需求,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当代人的生活需求。通过环境整治,还原了古码头历史格局,恢复了周边区域传统风貌,改善了村庄环境,促进了村民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认同与配合,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代生活的融合。
    14  尖峰山中央公园的智慧化改造
    徐升
    2023(2):69-74.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4
    [摘要](41) [HTML](0) [PDF 4.98 M](343)
    摘要:
    智慧公园的“智慧”不应等同于空间规划与智能设备的简单叠加,而应在“互联网+”思维以及规范高效的信息化架构基础上,打造覆盖服务、养护、管理和运营的全周期智慧化体系,从而真正实现公园“自监控、自管理”的健康良性发展。运用“一环四站”的总体布局,对传统山地公园广东省珠海市尖峰山中央公园进行智慧赋能。在运维层面,设计采用集约化架构模式,规避智慧公园普遍存在的各部门信息孤岛化、智慧化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同时,还对山地公园智慧化改造面临的显示速率、性能提升等重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措施。
    15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深圳梅林云步道选线研究
    程智鹏,陈茜
    2023(2):75-81.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5
    [摘要](35) [HTML](0) [PDF 5.92 M](242)
    摘要:
    以深圳梅林山云步道为例,探索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的浅山山地风景游步道的选线研究及建设策略。采用层次分析和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从空间、生态、行为3个层面,选取了地形地貌、植被、用地阻隔、交通、建设5个因子,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生成了梅林山云步道开发适宜性的分级图,结合梅林片区的用地规划、相关保护规划、城市空间格局与以及景观人文资源等现状,将云步道线路与区域、市域绿道系统和周边绿地等对接,在高密度的城市结构中创造展示自然生态法则的山地风景道系统与城市眺望系统。
    16  惠州植物园的规划建设
    盛大勇,孙贵民,刘辉辉
    2023(2):82-86.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6
    [摘要](54) [HTML](0) [PDF 3.38 M](326)
    摘要:
    惠州植物园的规划建设贯彻“小而精、小而全”理念,基于建设场地及环境现状,在园区与周边村落交界区,和谐处理村民生活出行与园区景观建设的协调性,并通过分析西湖及周边景区的客流量,科学合理地配套基础设施,解决停车及游览交通等现实需要。惠州植物园注重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共建设11个专类园区,利用微地形处理以及建筑和植物的巧妙空间设计,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进而打造集植物物种保育、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娱乐休闲及人文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精品景观型植物园。
    17  广东省苦苣苔科新分布属——苦苣苔属*
    陈新贵,胡进霞,范秀泽
    2023(2):87-88.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7
    [摘要](28) [HTML](0) [PDF 3.13 M](200)
    摘要:
    报道了广东省苦苣苔科植物新分布属——苦苣苔属Conandron Siebold & Zucc.,该属为单型属,华东地区及台湾至日本区系共有分布,属下仅苦苣苔C. ramondioides Siebold & Zucc.一种。此次在广东惠州、清远最新发现之前,原仅在福建、浙江、江西、台湾、安徽记录。
    18  蒲苇的文化内涵研究*
    田娅玲
    2023(2):89-92.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8
    [摘要](60) [HTML](0) [PDF 2.24 M](301)
    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蒲苇”是指“蒲”和“苇”两大类条形长叶的草本植物。按照现代植物分类学,“蒲”很可能是指香蒲科香蒲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的植物,其种类较多,但多指香蒲Typha orientalis、菖蒲Acorus calam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等;“苇”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指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从古至今,无论从食用到药用价值,从工业到生态价值,“蒲”和“苇”都产生了许多衍生效益,从典籍记载、诗词书画、神话传说、传统民俗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蒲”和“苇”在我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并介绍了两者在营建现代园林水体和湿地景观中的应用。
    19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园林边坡地被植物调查评价
    谢伟文,马绵英,谭广文*
    2023(2):93-97. DOI: 10.12233/j.gdyl.2023.02.019
    [摘要](43) [HTML](0) [PDF 2.54 M](189)
    摘要:
    植物作为预防水土流失的首要手段,在园林边坡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白云山风景区的33个园林边坡的地被植物进行调查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以生态性、适应性及观赏价值3个准则层及10个指标因子的评价模型,对边坡地被植物进行筛选评价。结果表明,应用频率较高的18种边坡地被植物可分为3个等级,其中Ⅰ级有3种,Ⅱ级有11种,Ⅲ级有4种,鹅掌藤Heptapleurum arboricola、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假连翘Duranta erecta等是边坡植物材料的优良选择。最后提出优先考虑植物的护坡能力,提高乡土植物比例,丰富植物层次等坡地植物配置建议
    20  成都杜甫草堂
    陆 琦
    2023(2):98-100.
    [摘要](39) [HTML](0) [PDF 85.50 M](297)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