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放缓脚步并向本地学习: 对话亚历桑德拉·梅
    蔡淦东
    2023(1).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9
    [摘要](13) [HTML](0) [PDF 2.54 M](56)
    摘要:
    2  广州塑石假山技艺发展研究
    李晓雪*,武宇凡,胡滢
    2023(1):2-6.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1
    [摘要](21) [HTML](0) [PDF 34.04 M](56)
    摘要:
    广州是国内较早使用工程手法,运用人工材料塑造假山的地区。广州塑石假山从早期以塑山法为雏形,发展至以水泥砂浆为塑面,砖石钢筋为骨架的塑石假山,以及GRC组装型假山。这类新型塑石假山与传统天然山石假山相比,具有材料易获取、可塑性强、承重轻、造价较低、建造效率高等特点。结合案例介绍了3种塑石假山的工艺特点:塑山法以砂浆和灰浆弥补形之不足,水泥砂浆塑面假山结构灵活且受环境约束小,GRC组装型假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满足多种特殊形态的表现需求。
    3  晚清民国岭南与江南文人绘画中的瓶花作品对比研究
    郑焯玲*,黄淑蓉,胡菲菲
    2023(1):7-11.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2
    [摘要](10) [HTML](0) [PDF 34.04 M](69)
    摘要:
    岭南插花艺术的发展与风格特征深受岭南画派的影响,而岭南画派与中国文人绘画传统关系密切。选取晚清民国时期岭南画派及与其同时期、最能代表文人艺术传统的江南文人画中描绘的瓶花进行对比,分析此时期两地绘画作品中所展现的瓶花在花材、花型、搭配、创作意图与风格等方面异同,探寻岭南与江南文人绘画中的瓶花特征。两地文人绘画的瓶花作品都反映了传统的东方智慧与文人审美,都受到市井文化的影响。不同之处在于岭南文人着力于展示人们日常的生活,画面富于生活情趣;而江南文人以文人意趣为本,画面强调瓶花的线条美、意境美。
    4  清代图像中的岭南插花情境特征研究
    林锦慧,袁晓文,梁泳茵*
    2023(1):12-16.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3
    [摘要](6) [HTML](0) [PDF 34.04 M](72)
    摘要:
    岭南插花源于岭南人爱花惜花的花事生活传统,深植于岭南日常生活情境之中。用情境概念,以王绍增先生境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对清代岭南地区外销画与文人绘画等图像中的岭南插花情境特征展开研究。清代图像中的岭南插花常出现于居室生活、寺院供设、娱乐场所、市井生活、园林雅集5类生活情境。清代岭南插花具有世俗化、兼容性和务实性的岭南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出兼采中西、注重形式、调动感官、讲究时令、讲求高雅等特征。岭南插花情境是由空间、时间、感觉、感情、文化5个维度相互交融、有机结合而构建的。
    5  顺德清晖园荷池香景感知评价研究
    陈蕴仪,黄靖雯,陈意微*
    2023(1):17-21.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5
    [摘要](9) [HTML](0) [PDF 34.04 M](80)
    摘要:
    聚焦岭南园林荷池香景营造,以顺德清晖园为例,采用香景漫步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游人对荷香的感知评价,绘制香景地图,揭示荷香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感知特征。从香景地图可见,清晖园荷香主要分布于澄漪亭一带及六角亭和绿湖红雾门附近,其中尤其以澄漪亭被感知荷香的频次最高,是荷香消夏的理想场所;从主观评价得出,大多数人喜爱荷香,认为其强度为弱,持续时长短,香气类型为清爽,对香景的感知受其经验记忆的影响。香景地图作为一种以人的感知为途径,将无形的香气进行可视化表达的记录与监测方式,可为古典园林遗产保护与遗产文化呈现提供新的视野和启发。
    6  唐诗中的苔藓植物景观意境及配置方式研究
    邸高曼,王秀荣*
    2023(1):22-25.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7
    [摘要](6) [HTML](0) [PDF 34.04 M](76)
    摘要:
    苔藓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但目前在园林中的应用较少。唐诗中的苔藓植物景观意境和配置方式对现代园林中苔藓植物景观的营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与苔藓植物有关的400首唐诗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包括积极、中性、消极的3种苔藓植物景观意境类型,并分析情境感受对意境产生的影响,然后对苔藓植物与建筑、其他植物、山石等6种景观配置及其与意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情境感受和景观元素意象的组合有利于苔藓植物景观意境的生成和感知;苔藓植物和具有不同物性特点及隐喻特点的景观元素配置可以营造不同的景观意境氛围。
    7  基于“言-象-意”关系的《楚辞》园林意境解译
    钟程成,肖国增*
    2023(1):26-30.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8
    [摘要](5) [HTML](0) [PDF 34.04 M](75)
    摘要: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和文学史上的瑰宝,描绘了楚国的人居环境和园林场景。基于“言-象-意”关系和意境心理发生机制,研究《楚辞》中的园林意境及其承载的思想内涵,分别对“大内御苑”“离宫苑囿”“贵族宅园”3类园林的场景意境解译,反映楚国园林“天人合一”,人本主义、浪漫主义、仙境的人居思想和君权至上的思想与情感。
    8  明代上海日涉园平面复原与园林特征研究
    赖智慧,覃露仪,徐瑾*
    2023(1):31-36.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9
    [摘要](18) [HTML](0) [PDF 34.04 M](66)
    摘要:
    明代名匠佳园荟萃江南,上海私家园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涉园由张南阳参与造园,作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具有极高的复原价值。通过对日涉园方志、园记、园诗和园图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梳理了园林的历史沿革,确定了园址范围,得出主景旷达、次景幽邃的园林空间布局,进一步推导复原了平面图;并对其造园要素展开研究,且就叠山艺术与张南阳建造的另两座园林豫园、弇山园相比较,归纳出日涉园具有山石巍峨奇巧、水体聚散有致、花木野趣自然三方面的园林特征。
    9  基于社会情境的当代广州城市公园发展历程及演变机制探析
    陈海云,谭燕珊,程晓山*
    2023(1):37-42.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0
    [摘要](4) [HTML](0) [PDF 34.04 M](80)
    摘要:
    结合社会情境理论,以“社会情境—空间生产—空间特征”为研究范式,选取了政治、经济、文化3个关键性情境要素,以时间为线索,将广州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恢复与建设为导向、以革命与生产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以打造城市名片为导向和以生态友好为导向5个阶段。通过梳理发展历程的成因,从而得出:广州城市公园历史发展最重要的演变机制为社会秩序的空间化过程,即动态平衡的社会发展状态和不断博弈的社会关系共同作用于空间变化的过程。
    10  近20年我国风景园林从业机构专利申请与利用现状研究
    王玉萍*,颜佳,蒋勇
    2023(1):43-48.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1
    [摘要](12) [HTML](0) [PDF 34.04 M](61)
    摘要:
    以 2000—2021年风景园林行业专利信息为依据,综合采用计量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分别从专利申请量、申请类型、授权率、法律状态、技术领域分布、申请人排名、专利申请方向与行业核心技术领域对比、专利运营情况及专利价值度等领域进行重点检索与分析。研究表明,风景园林行业的专利数量与授权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专利申请行为活跃,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有所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专利申请领域覆盖不全面、申请分布不均衡、专利价值度和复用率较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提出针对行业优先发展领域重点发展核心技术,采用合适的专利保护方式,有目的性地进行专利布局,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机遇等建议。
    11  广州花城大道道路绿化及其变迁——以珠江公园段为例
    罗彦*,林宛颖
    2023(1):49-54.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2
    [摘要](13) [HTML](0) [PDF 3.96 M](70)
    摘要:
    花城大道地处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是20余年来广州城市主干道道路绿化发展的缩影。选取花城大道具代表性路段珠江公园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和研究其道路绿化从几何式种植到疏林草地,以及“花”主题营造从利用观花乔木到形成多层次观花体系的变迁历程,并对比该路段与临近城市主干道的差异,总结出花城大道道路绿化视野开阔、考虑行人视线的特点,及其所特有的“乔木—灌木—时令花卉—宿根多年生地被”造景模式。以此为基础,得出应在道路绿化建设中贯彻低碳理念,通过长期探索打造高品质的特色道路绿化,政府、设计师、公众多方协同巩固道路绿化成果的启示。
    12  儿童友好理念助推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策略解析
    孙青丽
    2023(1):55-58.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3
    [摘要](4) [HTML](0) [PDF 2.22 M](70)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发展,生活在城市中儿童比例逐渐增加,但户外活动空间不足,极易引起多种儿童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亟需将儿童友好理念纳入新一轮城市建设中。以安全性、可达性、参与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了指导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交通友好、空间友好、参与友好策略,即打造安全的街区环境,结合社区生活圈合理布局儿童活动空间,鼓励儿童参与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活动,以儿童友好理念助推城市微更新实现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目标。
    13  基于居民使用特征分析的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优化提升策略
    许传明,王文奎*,黄贝琪
    2023(1):59-64.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4
    [摘要](4) [HTML](0) [PDF 2.86 M](82)
    摘要:
    福州市休闲慢行系统体现了山水城市的特色。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居民使用特征及满意度分析,探讨了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优化提升策略。结果表明,福州市居民对休闲慢行系统的总体满意率为95.04%,且具有以下使用特征:山体绿道的人气最高;绿道在晚上和周末的使用频率最高;有65.14%的居民距离绿道在2 km以内;居民的停留时长在3 h内。最后基于以上情况,提出突出品牌特色、强化夜景、完善配套、链接成网、巧设观景设施等适用于以福州为代表的山水城市休闲慢行系统的优化提升策略。
    14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下的城市滨水绿地设计——以南通海港引河绿廊为例
    胡吉,向珂,马士玉
    2023(1):65-69.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5
    [摘要](3) [HTML](0) [PDF 2.85 M](80)
    摘要:
    景观基础设施理论是近年来园林景观行业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之一。回顾了景观基础设施理论与实践进展,对该理论在城市滨水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类比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南通海港引河绿廊景观绿化工程为实践案例,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滨水绿地的设计思路进行探讨。依托景观基础设施的协同设计理念,总结提出了城市滨水绿地的3种典型设计策略——修复滨水生态系统、增强水利基础设施韧性及提升滨水绿地的服务能级,展示了滨水绿地景观与基础设施建设相互融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15  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边界空间绿化模式研究
    方永红,王盾*
    2023(1):70-73.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7
    [摘要](10) [HTML](0) [PDF 2.69 M](83)
    摘要:
    边界空间绿化是开放性城市公园的重要因素,是衔接公园与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措施。以广州天河公园“拆围透绿”工程为例,分析边界空间绿化存在通透性不足、与城市融合度不高、地域文化缺失、绿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采用“保留、清杂、复绿”景观策略,确定点状、带状、片状景观3种绿化模式,制定“护栏+绿化”、绿化组团、“微地形+绿化组团”3种空间分隔手法,并从复绿植物种类选择、通透植物空间结构、活化林下消极空间、柔化公园边界空间、强化城市地域文化、加强空间绿化管理6个方面进行绿化提升,优化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开放性。
    16  后花博时期崇明岛宿根花卉园林应用综合评价
    李秋静,申瑞雪,闵睫
    2023(1):74-78.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8
    [摘要](6) [HTML](0) [PDF 2.27 M](78)
    摘要:
    对上海市崇明岛11处绿地的宿根花卉及其应用形式进行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灰色关联度法对61个宿根花卉种类(含种以下分类单位)进行园林应用综合评价,为优秀宿根花卉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结束后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评价模型由生态适应性、植物观赏性和园林应用潜力3个评价准则及相关的14个评价因子构成。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I级和II级共有29个种类,可作为崇明岛园林应用的优先选择植物。此外,还分别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给出植物配置建议。
    17  感知-入境-认知:中国古典园林实践教学理念探索
    陈意微
    2023(1):79-83.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4
    [摘要](5) [HTML](0) [PDF 2.28 M](48)
    摘要:
    基于对中国古典园林考察课程的思考,探索一种古典园林实践教学理念,从“感知-入境-认知”建立古典园林认知途径。鼓励学生打开所有感官,以纯真之心进入真实环境中进行感知,通过旷奥游观、四时联想与历史想象,实现沉浸式综合体验,融入情思,从而理解和体悟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神内核:善境与营境。
    18  植物营境的传承创新在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李自若,李晓雪,翁殊斐*
    2023(1):84-88. DOI: 10.12233/j.gdyl.2023.01.006
    [摘要](7) [HTML](0) [PDF 2.25 M](62)
    摘要:
    植物营境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能力板块之一。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植物营境的传授、传播都有了较大拓展,高校教学也迎来新的挑战。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近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植物营境课程可以成为孕育风景园林“承上启下”新时代人才的媒介,和推动我国植物营境在新的时代传承传统智慧与推进自然、人文、社会可持续的途径。而具体的教育实践注重教学方向、内容、形式的深化调整与跨课程协作,思路包括基于传统智慧与在地资源进行教学资源重组,和关注本地社区居民需求,结合地方种植行为特点引导植物营境的参与式设计。整体课程引导学生重视地域、回归地方、关心景观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实现对于风景园林人才综合素养的培育。
    19  华南农业大学开展自然教育的内容与展示形式
    叶晓欣,邹洋,吴永彬*
    2023(1):89. DOI: 10.12233/j.gdyl.2023.01.016
    [摘要](5) [HTML](0) [PDF 2.60 M](88)
    摘要:
    基于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以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和木兰园为研究对象,探索高校开展自然教育的内容和展示形式。在充分实地调研后,对本科一至四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他们的自然教育认知与需求、对自然教育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喜好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到大学生的自然教育需求未被满足,学校对自然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充分,已建的展示牌以平面视觉为主而缺乏互动性,展示的文字内容繁琐,展示图片的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深挖校园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采用“3-10-3”原则,丰富展示图文;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增加展示互动性;并加强自然教育设施后期的维护管理。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