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广东榕属古树分布及历史文化研究
    魏丹,代色平*
    2022(6):2-5.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1
    [摘要](1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广东省榕属Ficus古树数量大、种类多,占广东古树总数的29.1%,包括榕树F. microcarpa、雅榕F. concinna等21种。通过分析榕属古树的组成和分布特征,探究影响其保存和保护的历史文化成因。结果表明,在榕属古树中,三级古树占90.2%,粤北地区一级古树数量较多;榕树数量最多,占81.8%。榕属古树在珠三角核心区和粤东、粤西两翼分布密度较大,粤北地区分布密度较小,总体呈现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村落和寺庙宗祠是集中分布点。榕属古树的分布除了受本属生物学特征和自然地理条件约束,更受到乡村民俗文化、儒释道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既是区域生态文化的体现,也是古树保护与利用的价值所在。传承区域生态文化是保护古树资源的重要途径。
    2  广东省乡村古树资源分析及保护对策探讨
    魏玉晗,杨佐兵,魏丹*
    2022(6):6-11.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2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古树承载着乡愁,是美丽乡村的独特资源。广东省乡村古树资源丰富,数量占全省古树的87.22%。对广东省乡村古树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乡村古树具有数量众多、种类集中、分布不均等特点,共有70 101株,隶属于82科256属517种,各个树种之间的数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排名前4的树种分别是榕树 Ficus microcarpa、荔枝 Litchi chinensis、樟 Cinnamomum camphora和龙眼 Dimocarpuslongan,共占43.54%;乡村古树树龄分布不均,其中三级古树占92.68%,多为荔枝、龙眼等经济树种;各地级市乡村古树的数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在各个地级市中正常株、衰弱株、濒危株的占比存在明显差异;乡村古树权属主要为集体所有,分布特点表现为文化树种和景观树种主要为散生,经济树种主要为群生。大部分古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可以利用新技术和创新古树管理模式来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3  广州地区乡土树种筛选与园林价值综合评价
    陈志晖,罗连,廖文波*
    2022(6):12-17.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3
    [摘要](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乡土树种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保障。为满足城市园林建设的需要,基于广州乡土植物名录,筛选出一批适合华南地区城市绿化的乡土树种。从景观与美学价值、生态与资源价值、科研价值和适应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广州、华南地区乡土树种筛选与评价体系,确定了20个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针对乡土树种共99科327属609种进行了综合评价。共筛选出优良I级树种104种,II级树种156种,III级树种162种,IV树种187种,建议选取前2级进行开发利用。基于综合评价结果,筛选了包括观赏树种、硬木类树种、湿地适宜树种等9类乡土特色树种。
    4  广州滨水绿地自生植物群落调查与园林应用潜力分析
    邱园,冯志坚,翁殊斐*
    2022(6):18-22.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4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采用样方法对广州6个湿地公园自生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物种构成、重要值与园林应用潜力。结果表明:滨水绿地自生植物共42科72属77种,其中菊科、禾本科、伞形科为优势科;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优势物种有芦竹Arundo donax、南美天胡荽Hydrocotyle verticillata、纸莎草Cyperus papyrus、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和水竹芋Thalia dealbata;观赏特性以观花类为主,色彩鲜艳且富有趣味性。推荐具有园林应用潜力的15种自生植物,配置要求适地种植和有空间层次。
    5  广州市城市公园板根树种地理成分及其景观应用分析
    王桢珍,范体凤,翁殊斐*
    2022(6):23-26.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5
    [摘要](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对广州市12个城市公园的板根树种进行实地调查,对其科属组成、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板根树种景观应用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显示,广州公园中应用的板根树种共有65种,隶属26科47属,其中桑科、桃金娘科和苏木科的种类最多;应用频率较高的有榕树Ficus microcarpa、木棉Bombaxceiba、黄葛树Ficus viren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等;板根树种的科属地理成分组成中,热带成分的科有 18 科,属有38个,分别占总科数和总属数的90%和88.37%,表现出显著的热带性;板根树种以孤植和群植为主,树木板根区域土壤浅薄贫瘠,公园常应用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花叶冷水花Pilea cadierei等生势强健且耐荫的地被进行覆盖造景。
    6  湛江高桥红海榄群落样方遗传相似性特征研究
    谢秀琴,黄剑坚*
    2022(6):27-31.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9
    [摘要](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遗传相似性特征及分布的研究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有积极的意义。选择广东湛江高桥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纯林的400 m2固定样地,采用简单重复序列间区扩增ISSR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两种分子标记技术开展研究。用筛选出的10个ISSR引物和14个SRAP引物组合进行PCR扩增,分别共扩增出73个和111个清晰可读的位点,多态性位点数分别是60和88,多态性位点百分率分别是82.2%和79.3%。样方红海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为0.327~0.741,平均值为0.563,差值为0.414。在相似系数0.55的水平下,分为3个类群,遗传相似度为第一类群>第二类群>第三类群,遗传相似变动度第三类群>第二类群>第一种类群。在相似系数0.60的水平上,可分为8个类群。相似系数0.55的水平下红海榄聚集度越强,遗传相似度越高,遗传相似变动度越低。高桥红海榄群落样方分属于不同的类群,在遗传上有差异性,存在一定的基因交流;亲缘关系为远和较近的分布区间,遗传相似度和变动度中等,第三类群为优势种。初步证明红海榄聚集度与遗传相似度成正比,与遗传相似变动度成反比。
    7  基于WorldPop数据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人口分布情况分析
    杨志刚*,徐期瑚,黄金玲
    2022(6):32-36.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6
    [摘要](1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与社区居民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厘清自然保护区人口分布情况是化解冲突的基础。基于2020年WorldPop世界人口格网数据集,对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内部及周边人口情况进行空间分析,从自然保护区等级、功能分区等角度分析全省自然保护区人口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全省377个自然保护区中分布社区居民约57.95万人,平均人口密度约为0.35人/hm2,总量不大,平均人口密度较低,但不同自然保护区之间人口分布不均衡。不同级别、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及功能区内人口分布状况呈较明显差异。
    8  文化重构视野下广州城市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谭燕珊,岑文诺,程晓山*
    2022(6):37-42.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7
    [摘要](1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岭南完成文化重构的历史进程中,岭南园林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我国园林事业发展的引领力量之一。作为见证者和重要载体,广州城市公园在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充实自身,日益焕发新的生机。以文化重构为视角,重点研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广州城市公园建设与发展的活态历程,联系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总结并揭示社会文化发展与公园建设的内在关系。多元汇通的文化基底、与时俱进的时代政策以及务实求新的人文精神为现代岭南园林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为岭南园林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增加了底气和信心。
    9  基于文献考证的清代苏州潘氏凤池园平面复原研究
    陈慧敏,徐瑾*
    2022(6):43-47.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8
    [摘要](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苏州园林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其中清代潘世恩修建的凤池园具有文人园林和城市山林园的共同特征,是清代中期苏州著名的私家园林之一。通过收集整理文献、图像资料,对苏州潘氏凤池园的园址范围、景点要素和空间布局进行合理推敲,而后完成总平面图的复原,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潘氏凤池园的园林特点为:布局旷奥对比鲜明,空间步移景异;山水组合灵活多变,园景自然成趣;花木林植丛植为主,氛围雅致天然;建筑个体形式多样,构景相得益彰。
    10  海口新旧沟文化景观鉴析
    钟慧敏,赵书彬*
    2022(6):48-51. DOI: 10.12233/j.gdyl.2022.06.009
    [摘要](1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海口新旧沟文化景观的形成是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互动的结果。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资源上进行持续的人为改造,使得新旧沟文化景观的形态和形成过程体现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对新旧沟文化景观要素如韦执谊与古水利系统,丘濬与古蛇桥,祭抱元境神碑,古村落以及非物质文化进行介绍,并从空间格局、水利发展、多元文化交融3个方面概述其独特性,体现出新旧沟重要的具有海南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价值。
    11  美国城市公园使用评价指标ParkIndex的开发应用与启示
    邱宇欣,丛艳国,杨文越*
    2022(6):52-57.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0
    [摘要](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城市公园具有社会、经济、生态和健康等多种效益。对城市公园使用潜力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改善城市公共空间服务水平,对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梳理了美国ParkIndex指数开发过程内容和实践,ParkIndex开发主要包括3个过程:ParkIndex原型开发、关键人物访谈和试点测试。最终形成的 ParkIndex 指数模型包含 3 个变量,分别是 0.804 km(0.5 mile)内公园数量、0.804 km(0.5 mile)内公园总面积和0.804 km(0.5 mile)内公园平均质量指数。随后,在纽约布鲁克林某社区进行实践,研究变量改变对ParkIndex值的影响;并对其应用领域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为我国开发城市公园使用评价体系提出启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成为趋势;建立完善、科学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城市公园使用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高适应性和有效性;城市公园使用评价需纳入多方意见,以人为本。
    12  生态修复措施对广州流花湖水质的净化效果研究
    蓝伟,黄正联*,谭广文
    2022(6):58-60.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1
    [摘要](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探究生态修复措施对城市湖泊水质净化的效果,于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对广州流花湖治理湖区(三湖)和未治理湖区(二湖)进行长期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通过底质改善、沉水植物群落构建和鱼类群落优化等生态修复措施,三湖水质得到显著提升,总磷含量、总氮含量、氨氮含量、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均显著降低,三湖水质已达到Ⅳ类水标准及以上。二湖湖区水体各项指标未出现显著降低趋势,且随时间推进显著高于三湖,长期处于Ⅴ类水标准。
    13  昆明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使用后绩效评价研究
    潘圆月,陈桔
    2022(6):61-66.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2
    [摘要](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绩效及社会绩效的评价与优化,对促进滇池生态、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其社会绩效、生态绩效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湿地公园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会效益。公园里的生境相对适宜,水生植物种类较丰富,群落呈现单优结构。公园的水质净化系统降低了入滇池的污染物含量,但净水能力还有待提升。湿地公园的游客流量很大,游客满意度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水生植物种类,营建有梯次的植物群落,提升湿地景观功能等优化建议。
    14  三角梅绿色嫩梢的花泥扦插繁殖技术初探
    伍成厚*,傅小霞,江奕伟
    2022(6):67-70.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8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了解决三角梅 Bougainvillea spp.新优品种繁殖难题,利用花泥进行6个品种的绿色嫩梢扦插繁殖试验。结果表明:花泥基质和泥炭+珍珠岩(1︰1)基质中的绿色嫩梢的生根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珍珠岩和木屑基质中的。IBA处理对绿色嫩梢扦插有明显促根作用,浓度可用100~300 mg/L。不同品种间扦插生根有显著差别,‘塔紫’生根率最高(100%),其后依次为‘斑叶塔紫’(95.0%)、‘樱花’(72.0%)、‘金边大红’(71.0%)、‘银边浅紫’(61.0%)和‘金心双色’(54.0%)。扦插时间宜选择在6月底至8月初,该时段的扦插生根率极显著高于10月中旬。花泥扦插生根苗的移栽成活率为100%。
    15  健康导向下高校药用植物园景观设计研究——以西安交大创新港药用植物园为例
    薛小书
    2022(6):71-75.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3
    [摘要](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高校药用植物园是医药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及科研基地。以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药用植物园为例,讨论健康景观设计理念应用于高校药用植物专类园的可能性,在归纳健康高校景观营造途径的基础上,分析建设开发现状和人群需求,提炼出适用于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的健康药用植物园设计方案,并提出草药种植结合园艺疗法,创造多元空间功能,合理搭配养生芳香植物的健康高校药用植物园设计策略。
    16  红色文化视角下的深圳葵涌河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刘学飞,冯梦珂
    2022(6):76-80.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4
    [摘要](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深圳大鹏新区是东江纵队红色革命文化的发源地。为探寻红色历史、追忆红色革命、传承红色文化,以深圳葵涌河景观提升工程为例,挖掘、提取红色文化,并将其与景观布局、文化载体、生态修复3个部分结合,引入到葵涌河景观规划设计中。在实现城市休闲功能、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设计策略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以叙事、隐喻、象征等设计手法再现红色历史,重塑景观内涵,进而呈现出红色底蕴浓厚的葵涌河景观。
    17  生态文明背景下广州中心城区滨水公园更新策略
    宁绮珍
    2022(6):81-85.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5
    [摘要](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城市中心区滨水公园是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是承载城市记忆,为市民提供亲水、休闲、娱乐功能的场所。广州的滨水公园在2000年后曾经历各种升级改造,但均未形成可持续的生态与景观效果。以流花湖公园品质化提升为例,探讨城市滨水公园在防洪排涝的前提下如何兼顾历史延续、景观营造和生态持续。项目首次采用了园林、水利、市政等多部门协同合作的方式,提出了有序列地全面打开公园围墙,循序渐进地构建全园清水型生态系统,以尊重历史为原则的全园建筑整改,以及结合市民情感需求打造流花十景等策略,使一个封闭、衰退的老公园重新焕发新活力。
    18  基于社区生活圈的口袋公园使用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梁一平,柴弋霞,谭广文*
    2022(6):86-91.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6
    [摘要](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探究现代社区口袋公园如何更好地满足使用者需求,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生活,以深圳市福田区景田片区9个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以社区生活圈营造作为切入点,采用行为观察、现场拍摄记录、问卷评价等方法,从多角度分析不同类型口袋公园基本现状、居民的使用满意情况,和使用者行为特征、使用需求,总结出公园现状特色缺失、同质化,互动空间缺失、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可达性差,以及设施配套与需求错位等问题。并从居民生活圈打造和需求出发,提出建设多样化公园,空间叠加优化布局,构建功能合理、布局完善的公共设施体系,以及打造宜人尺度的绿色开放空间等改造策略。
    19  第十届花博会广东“粤芳园”的植物应用特色
    梁冠威*,吴斌
    2022(6):92-96. DOI: 10.12233/j.gdyl.2022.06.017
    [摘要](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广东展园“粤芳园”以建党100周年为核心,呼应此届花博会“花开中国梦,绿美广东情”的主题,应用具有广东特色的造园技术并结合“青山绿水”的绿色生态理念,采用起承转合、步移景异的岭南园林传统造园手法,通过巧妙的地形塑造、景石布置,以华南、华东地区园林植物多样性特点为基础,在调研分析两地的水文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以及项目地土壤、植物生长小环境等具体条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用植物种类和专项种植措施,同时采用华南与华东地带性植物融合的配植模式,营造出粤味突出、植物层次丰富、空间多变、移步换景的园林景观,充分表达展园的主题意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