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加拿大素里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经验及其启示
    黄俊达,黄金玲
    2022, 44(3):2-6.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1
    [摘要](83) [HTML](0) [PDF 14.60 M](35)
    摘要:
    加拿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国际上具有优秀的经验积累,素里市是其中少数拥有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的城市之一。通过研究加拿大素里市生物多样性战略,梳理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框架,总结其在生物多样性水平评估、双层级保护管理模式、监测反馈机制以及公众认知参与方面的经验,并提出对我国市级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4个启示,分别是科学评估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多层协同的保护规划,注重公众参与以及加强与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2  如何在超大城市的中心绿地营造特色生态微栖息地景观?——以深圳中心公园为例
    钟兰,苏洪林,林石狮
    2022, 44(3):7-12.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2
    [摘要](64) [HTML](0) [PDF 8.52 M](32)
    摘要:
    为探索如何在现有公园基础上构建特色生态微栖息地,以深圳中心公园特色动植物调查为基础,明确中心公园趣味生态资 源,进一步梳理周边生态系统和整体植被基底、筛选特色动物服务对象、融合公园整体规划与景观,力求构建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超大城市中心绿地的动植物生态微栖息地,形成更多动物的觅食地、夜栖地乃至繁殖地,力求整体提升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也利于形成城区内的生态“跳岛”和自然教育“网红”节点。
    3  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初步调查
    吴书德,唐刚,佟富春
    2022, 44(3):13-16.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3
    [摘要](63) [HTML](0) [PDF 3.49 M](53)
    摘要:
    鸟类多样性研究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工作之一。2021年1—12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广东连南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共记录到鸟类15目54科211种。其中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分别为2种和34种;区系以东洋界为主,有129种(61.72%),古北界44种(21.05%)。居留型以留鸟为主,有136种(65.07%),冬候鸟40种(19.14%)。优势种为栗颈凤鹛Staphida torqueola和淡眉雀鹛Alcippe hueti;常见种和少见种分别 为27种和59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计算结果均为板洞保护站最高。该保护区是每年大批鹭鸟等候鸟迁徙的必经路线,建议加大监测力度,掌握候鸟变化动态等。
    4  基于 CiteSpace 分析国内树洞研究文献及发展趋势
    王玲,郑伟,徐晓丹
    2022, 44(3):17-20.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4
    [摘要](80) [HTML](0) [PDF 6.74 M](28)
    摘要:
    树洞是一种常见的树木腐朽现象,为了解树洞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借助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国内数据库截至2021年7月收录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结果发现:国内树洞研究在1957年进入起步阶段,21世纪后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集中在树洞修补、树洞养护管理、树洞生物、巢箱设计、树洞周边愈伤木和森林空心树6个方面。同时,在此基础上依据关键词突现图分析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对树洞的研究在初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后期逐渐倾向于对树木的保护复壮和生态系统的维护,研究范围逐渐扩大。
    5  风景园林专业校际联合毕业设计教学经验总结与思考
    翁奕城
    2022, 44(3):21-24.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5
    [摘要](39) [HTML](0) [PDF 2.21 M](35)
    摘要:
    毕业设计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重要的教学环节,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近年来受到国内各大高校的重视。结合“四校建筑学院教学联盟”(UC4)的联合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经历与教学成果,首先从教学模式、教学组织、设计主题、设计方法、专业协调以及教学特色6个方面总结多学科校际联合毕设的成功经验。然后从风景园林专业角度,对目前仍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提高风景园林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城市 间形态设计能力,进一步开拓城市设计前沿理论和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等。
    6  整合与协同视野的风景园林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研究——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李敏稚,王亭亭,尹亚森
    2022, 44(3):25-30.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6
    [摘要](64) [HTML](0) [PDF 7.46 M](27)
    摘要:
    首先梳了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机遇,基于整合与协同视野引入城市设计教学理念、方法和课题,提出风景园林研究生设计教学改革的目标、原则、方法、路径和架构。通过设置强调真实场域、调研体验和系统设计的综合型城市设计 题目,强化学生的规划逻辑思维、形态设计素养、团队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基于此进一步提出风景园林研究生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探索“开放协同+学研互动+校企联动”的设计教学创新模式。
    7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类课程“传统园林技艺”慕课建设与应用
    李晓雪,李自若,高伟
    2022, 44(3):31-34.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7
    [摘要](55) [HTML](0) [PDF 4.46 M](24)
    摘要:
    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类课程“传统园林技艺”面向设计实践类专业人才,从知识、能力与素养方面开展园林匠作技艺文化遗产的熏陶与培养,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高校教师组成教学团队,通过慕课(MOOC)建设解决线下教学组织协调难的问题,让学生以更为具体可感的方式直观体验园林匠作技艺遗产,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留下记录并扩大教学影响力与辐射面。课程从教学主体、内容与形式进行改革,以岭南园林匠作技艺体系为主要内容与载体,以高校教师理论讲解与技艺传承人实操演示相结合,并在应用中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8  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特色化发展研究
    马源,江海燕,陈光
    2022, 44(3):35-38.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8
    [摘要](35) [HTML](0) [PDF 3.77 M](47)
    摘要:
    面对生态文明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地方高校风景园林教育需要探索差异化的培养特色定位、创新多维融合的教学组织机制、重构耦合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论文以广东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和学科建设为例,从3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1)通过匹配地方需求与学科资源,因势利导发展 “建成环境更新+生态修复”的专业特色;2)建立“课内+课外、横向+纵向、教师+设计师”三维闭环的教研组织机制,突 破时间、空间、师资、资金多重人才培养的资源限制;3)创新 “主体内核+交叉前沿”的课程群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
    9  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智慧治理技术应用研究
    柯春鹏,喻红刚,叶昌东
    2022, 44(3):39-43. DOI: 10.12233/j.gdyl.2022.03.009
    [摘要](32) [HTML](0) [PDF 3.77 M](44)
    摘要:
    为促进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中的智慧治理技术应用,分析了历史街区文化景观智慧化治理中数据高效采集、信息分析管理、实时监控监测、文化景观展示和公众参与监督的五大方面技术应用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历史街区文化景观全周期保护利用的多元智慧治理技术总体框架,包括文化景观数字化体系、信息分析管理体系、智能监测监管体系、公众参与监督体系和文化景观展示体系五大技术体系,阐述了不同智慧治理技术在历街区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中作用和适用性,为加强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利用智慧治理提供了支持。
    10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教学改革
    赵伟
    2022, 44(3):44-47.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0
    [摘要](38) [HTML](0) [PDF 4.13 M](36)
    摘要:
    首先分析了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提出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的意义。其次探索在实践教学中导入现代信息技术的路径,即借助网络平台打造“云课堂”,构建“微理论+实调研+群讨论+云指导”的实践课程链,通过“三大主体”“两条路径”“一个体系”,构建“321”实践教 模式。最后以金陵科技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项目“兰花小镇”为例,从借助网络平台做好前期分析、利用智慧实验室与社交平台协同运作、虚拟现实演示等几个方面探索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11  仪征巴氏朴园考
    薛青,胡运宏
    2022, 44(3):48-52.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1
    [摘要](62) [HTML](0) [PDF 5.64 M](22)
    摘要:
    仪征朴园是清代嘉庆时期大盐商巴光诰所建的宅园,位于仪征县城正北方向,在当地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然于咸丰时期被焚毁,现存关于景致文献资料寥寥。对巴光诰刊行的诗文集《朴园题赠集》和地方县志等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剖析,提取朴园的建筑定位、园路结构和植物搭配等信息,并加以归纳整合。通过对游记《朴园记》进行全面解读,以此为蓝本,复原朴园基本面貌,从该园的山体、水体、建筑、植物4个要素分析景观特征,探究园林层次性与建筑功能性的表现方法。
    12  清代桂林环碧园平面复原研究
    李一,郑文俊
    2022, 44(3):53-57.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2
    [摘要](40) [HTML](0) [PDF 12.42 M](43)
    摘要:
    环碧园是清代桂林著名私家园林,时人赞誉其“不减辋川之胜”“不减淮浙盐商诸家”,但其形迹今已不存。根据《桂游日记》《白鹤洞图》等资料,将景观名称及方位信息转变为平面信息,逐步推导环碧园的选址布局和景观结构,复原出环碧园的平面示意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空间布局及造园特色,发现环碧园的造园选址巧妙,纳天然洞穴于园中;依托桂林的真山真水造园;在园林布局和建筑营造上突出功能性。
    13  广州三元宫道观园林审美文化特征
    袁月,徐应锦,唐孝祥
    2022, 44(3):58-63.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3
    [摘要](56) [HTML](0) [PDF 9.58 M](47)
    摘要:
    广州三元宫是岭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宫观遗产之一,是研究岭南道观园林审美文化的重要线索。在分析其空间形成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的基础上,结合风景园林美学和风景园林史学的相关理论研究发现,三元宫的环境格局、建筑布局和空间序列融汇了道家美学思想,呈现“藏风得水、道法自然”的格局特征。其借助中国传统园林有无相生、步移景异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时空一体、渐入佳境”景观特点,并融汇岭南文化中务实致用、寻乐享闲思想,形成“兼容世俗、追求真趣”的文化特色。
    14  南昌八一公园的景观演变研究
    黄子营,鲍沁星
    2022, 44(3):64-69.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4
    [摘要](61) [HTML](0) [PDF 8.87 M](28)
    摘要:
    历史公园具有历史意义与纪念价值,其发展是城市园林历程的写照。八一公园是南昌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之一,是反映南昌公园发展演变历程最为典型案例。通过史料搜集、复原研究、 对比分析等方法梳理八一公园变迁过程,将其分为人文景观逐步形成时期、公园初步建设时期、公园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和公园 建设接续发展时期 4个阶段,指出公园发展受城水互动、政治教化、社会探索、生态实践4个因素推动,呈现古典园林风格到中西融合的风格转变,再到古典园林风格回归的变迁特征。最后总结了城市历史公园景观演变发展动因共性和变迁特征差异性。
    15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的诠释思维与方法研究——以武汉市紫阳公园为例
    魏雷
    2022, 44(3):69-72.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5
    [摘要](52) [HTML](0) [PDF 3.79 M](49)
    摘要:
    诠释理论与风景园林学科存在着必然联系。对风景园林学诠释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阐述了在城市开放空间中运用的语境分析、修辞分析、隐喻分析等诠释方法。以武汉市紫阳公园为例,运用叙事隐喻分析方法揭示了公园叙事空间特有话语体系的文本表征、结构呈现及时间演进3个核心属性,提出了公园空间设计实际是应用文学创作的象征手法来完成文本诠释的表意过程,从而达到唤醒城市居民的历史记忆和塑造城市文化性与地方性特质的设计目的。
    16  深圳清林径水库库区岩质边坡植被恢复技术
    林瑞君,黄益田,林冠文
    2022, 44(3):73-76.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6
    [摘要](29) [HTML](0) [PDF 3.86 M](36)
    摘要:
    水库库区是城市中水环境保护的重要生态敏感区域,水源保护管理要求对库区岩质边坡植被恢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深圳清林径水库库区岩质边坡黄土裸露治理工程存在的边坡坡度和高程大、地质结构不稳定、水库管理对外源客土和灌溉水限制等难点,采取了配置适宜的客土营养基质,应用FS(Fence-Stripe)客土喷播技术,优化植物种类、配比和养护管理技术等措施。施工完成12个月后开展生态修复效果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高陡边坡植被生长状况良好,草本植物覆盖率达95%以上,周边自然生长的乔灌木开始向坡面溢生,裸露的高陡岩质边坡进入植被自然演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7  华中樱桃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探
    叶小玲,胡晓敏,朱军
    2022, 44(3):77-80.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7
    [摘要](42) [HTML](0) [PDF 3.44 M](70)
    摘要:
    为探究华中樱桃 Cerasus conradinae种子生物学特性,以 湖北省赤壁市的野生华中樱桃的自然成熟未落地的果实为试验 材料,观察其种子形态,并测定种子长度、宽度、厚度、千粒 重、吸水特性和发芽特性。结果表明:华中樱桃种子为卵形,长 7.64±0.73mm,宽5.28±0.55mm,厚4.39±0.47mm,千粒重 62.77±2.91g,属中粒种子;种子浸种0~4 h吸水较快,后渐趋 缓,浸种24 h近饱和,吸水率为33.23%,种子饱和状态时吸水率 为33.30%;用750 mg/L 赤霉素(GA3)溶液浸种处理的种子发芽 效果较清水浸种好,但差异不明显,两者发芽率分别为65.3%和 62.7%;华中樱桃幼苗个体间差异大。
    18  “山竹”台风对深圳前湾片区 5 个公园园林树木的影响
    朱炫熹,谭广文,毛伟才
    2022, 44(3):81-84.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8
    [摘要](59) [HTML](0) [PDF 3.29 M](34)
    摘要:
    以深圳前湾片区5个公园中的50种园林树木为调查研究对象,选取6个风害受损特征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园林树木进行风灾后抗风性的调研分析与评价。结果发现,园林树木风害受损率与树高、冠高、冠幅、根系状况、抗弯强度和支撑条件均呈极显著相关性,与顺纹抗压强度和病虫害情况呈显著相关性;新建项目中,抗风表型良好的园林树木多为小乔木,而抗风表现较差的多为存在树木“头重脚轻”现象的树木。最后,总结降低园林树木台风损害的对策和树木配置优化措施。
    19  微型公共空间的管控路径——广州明珠湾起步区的实施探索
    韦悦爽
    2022, 44(3):85-90. DOI: 10.12233/j.gdyl.2022.03.019
    [摘要](52) [HTML](0) [PDF 8.31 M](31)
    摘要:
    微型公共空间是未来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增加方式,但长期以来,其用地面积偏小,空间品质不高,管理机制不足。针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对微型公共空间的概念界定和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再结合发展近60年的纽约私有公共空间(POPS)政策中的设计管控、审批实施和维护监管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广州南沙明珠湾起步区微型公共空间的规划实施为案例,介绍其规划布局、设计策略和实施途径,探索在城市新区中适应我国制度环境的“规划设计-审批实施-监督维护”全过程管控路径。
    20  基于公众参与的珠海市最佳观景点评价研究
    曹亮,欧阳依妮,王智源
    2022, 44(3):91-96. DOI: 10.12233/j.gdyl.2022.03.020
    [摘要](58) [HTML](0) [PDF 8.97 M](33)
    摘要:
    通过向公众征集,筛选出珠海市51处观景点作为研究对象,以专家学派景观评价为基础,结合公众的主观评价因素,建立珠海市观景点评价指标体系,包含景观性、开发价值及影响力3个准则层因子和10个指标层因子。采用客观评价与公众主观打分相结合的方式对观景点进行评分,并根据评价结果将观景点分为3个等级,10个Ⅰ级观景点被评选为珠海市最佳观景点。对最佳观景点的各指标得分进行分析,提出整合现状资源、完善配套设施的观景点建设策略;针对最佳观景点分布集中的情况,提出以策划游线、完善慢行系统等规划措施串联最佳观景点,充分发挥其集群优势,提升珠海市最佳观景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1  无锡惠山名胜古迹风景区
    陆 琦
    2022, 44(3):97-100.
    [摘要](45) [HTML](0) [PDF 25.66 M](22)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