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生态文明的“在场教育”——新西兰徒步游径系统营造和使用之启示
    黎子铭,刘明欣
    2021, 43(3):2-7.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1
    [摘要](4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场教育”是一种基于亲身体验的环境教育,强调人与 自然互动,使人充分意识到自身与自然生态不可分割的关系,从 而深刻地影响人的环境观,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环境教 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新西兰的生态文明享有国际声誉,其徒步游 径系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文明在场教育功能。通过梳理新西兰徒 步游径系统的原生态环境保护营造设计与精细化解说教育运作 体系建构的经验,提出进一步发挥国内徒步游径系统的“在场教 育”作用,明确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构筑目标,针对教育内容开 展精细化的设计,并建立有效的经济与教育反哺机制。
    2  国内外自然教育研究进展
    邵凡,唐晓岚
    2021, 43(3):8-14.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2
    [摘要](4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在自然教育领域的研究不断增加, 研究方向出现分化。为全面把握国内外自然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 现状与热点演进,研究借助文献计量学软件 CiteSpace 对 SCI 科 学引文索引核心数据库(WOS)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收录的自然教育相关文献绘制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 内外发文量、研究区域、研究机构、研究者、发文刊物、共现关 键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梳理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 研究热点及未来趋势,以期为未来自然教育研究及发展提供借鉴。
    3  基于 SWOT 分析的粤赣古道关爷埂段自然教育开展策略
    陈景锋,叶晓欣,吴永彬
    2021, 43(3):15-19.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3
    [摘要](2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基于 SWOT 分析法,以粤赣古道关爷埂段为例,总结 其开展自然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当下开展南粤古驿道自然 教育可能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并且基于事实现状提出了关于 古道自然教育开展的建议和策略,包括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增 强当地特色文化输出,并根据当地文化特点提取自然教育主题 元素;以服务中小学生为古道自然教育的核心定位,以培养参 与者爱护自然意识为第一要务,结合古道资源开发当地特色自 然教育品牌,提高古道自然教育的吸引力;整合区域资源,发 展全域旅游,形成周边联动,增强古道自然教育辐射效应;开 展产业资源全面调查,因地制宜地规划发展策略。
    4  中国建筑文化对琉球的影响——以首里城为例
    杨欣宇
    2021, 43(3):20-25.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4
    [摘要](17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位于日本冲绳的首里城,是古代琉球王国的王宫,其建筑 深受中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建筑文化海外传播的研究具有 特殊意义。以琉球王国历史与首里城营建历史为背景,从建筑整 体的布局、功能,到单体外形、样式,再到细部的彩绘、装饰, 系统探究了中国建筑文化在意识、制度、物质 3 个层面琉球建筑 的影响,总结了首里城在建筑文化研究上的重要意义。
    5  晚明苏州徐景文紫芝园营造考
    徐一书,云嘉燕
    2021, 43(3):26-30.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5
    [摘要](16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晚明徐景文紫芝园是徐氏造园的杰出代表,以其高超的叠 石营造冠绝吴下。其存世 99 年,期间几经兴衰,最终焚毁于大火, 至今遗迹全无。利用相关文史,梳理紫芝园历史脉络,对其选址 位置进行考证。通过对园记的分析,实现紫芝园平面布局与景观 要素的复原,并结合复原内容,对紫芝园营造特征加以研究。发 现紫芝园建筑密度大,建筑形式多样,采用方池曲水的理水方式, 带有晚明时期造园手法转变的特征。假山仍以观赏石峰为主,叠 山技法呈现出一定滞后性。
    6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观园林造园艺术探析
    周洋,魏绪英,王凯璐
    2021, 43(3):31-36.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6
    [摘要](1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现场调研结合史料文献,对江西省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的立意选址、空间布局、造园意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表明:1)嗣汉天师府以修道功能为主,兼具起居、办公、游憩 等诸多功能;2)“尊者居中”“壶天胜地”“负阴抱阳”等道 家思想贯穿于道观的相地选址与空间布局;3)采取均衡对称式 构图、“三区五院”式格局,营造出主次分明、起承转合、疏密相 间的院落空间;4)巧借地形山水、钟鼓殿宇、松竹天籁,结合照壁、 匾额、楹联等点景手法,为道观增添诗情画意,升华文化底蕴。
    7  “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空间审美
    蔡珂依,林广思
    2021, 43(3):37-0.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7
    [摘要](5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当前,各界大多将“美丽中国”视为政策理论,对其解读 存在内涵模糊、外延空泛的问题,导致学术研究难以转化为实践。 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应当被理解为谋求生态优美的环境,实现 人民美好生活的发展路径,“美丽”一词应被诠释为生态自然的 美和人民生活的好。城市绿色空间的审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生活美, 为提升审美品质,建议健全生态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系统服务; 提升城市绿色空间的可达性,缩短绿地与人类的距离;因地制宜 凸显地方文化中的审美倾向。
    8  广州市17种引入植物的耐热性评价与分析
    黄嘉宇,黄颂谊,罗怡柳
    2021, 43(3):41-44.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8
    [摘要](2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了解 17 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引入植物在广州地区的 越夏能力,通过植物的田间生长状态、叶绿素含量、叶面温度等 指标进行耐热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聚类分析(Ward 最小方 差)将 17 种引入植物分为耐热类群和不耐热类群,耐热类群在 高温环境下性状较为稳定,包括柳枝稷 Panicum virgatum 、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雄黄兰 Crocosmia × crocosmiiflora 、穗花牡 荆 Vitex agnus-castus 、山桃草 Oenothera lindheimeri 5 种植物, 适应广州夏季的高温高湿环境;其余 12 种植物归属不耐热类群, 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出现叶片失绿变黄、萎蔫等症状,长势较 差,耐热性一般。
    9  观赏向日葵品种北热带地区物候特征、表型性状评价
    蔡亚有,吴刘萍
    2021, 43(3):45-49. DOI: 10.12233/j.gdyl.2021.03.009
    [摘要](4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观赏植物的精准应用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园品质。对湛 江地区 14 个观赏向日葵 Helianthus?annuus 品种进行夏季田 间引种试验,观测、记录和分析其 8 个物候特征和 14 个表 型性状,结果表明各观赏向日葵品种间物候特征具有差异性, 表型变异较为丰富,14 个品种聚类为四大类群。进一步探讨 了观赏向日葵应用的品种选择、种植调节及配植方式,为观 赏向日葵多重配植方式、应用分类和节庆精准应用提供了科 学依据。
    10  深圳前海道路绿地花境植物应用调查
    陈蓉,谭广文,朱炫熹
    2021, 43(3):50-54.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0
    [摘要](3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近年来,深圳前海以大湾区特色积极推进环境和绿化双提 升并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通过实地调查前海片区 12 条主次 道路绿地中的 95 处花境并拍照记录,归纳总结前海道路绿地花 境景观中的植物种类、观赏特性和生长适应性,并对其花境景观 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前海道路绿地花境植物共计 102 种,隶属 38 科 74 属,其中草本植物占比较大,红色系植物居多, 大多数植物生长表现优良,多分布在交通绿岛、中央分隔带和路 侧绿带。最后,就可持续性与观赏性的现状问题提出增加蓝紫色 系木本植物的优化策略,并提出了配置设计定位建议。
    11  应用带权重的 TOPSIS 法的丛植植物视觉观赏性量化研究
    马山水,林世平
    2021, 43(3):55-60.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1
    [摘要](3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避免城市更新中出现的对丛植植物的反复不合理更新, 以丛植植物的视觉观赏性为对象,从尺度适宜性、种类丰富性、 结构丰富性、视觉复杂性和色彩丰富性 5 项量化指标出发提出 9 项影响因子,构建评价体系,并采用基于熵权法的 TOPSIS 法对 51 个样本进行综合量化研究。结果显示:在对丛植植物的视觉观 赏性影响程度上,矮灌木类地被植物体积占有率的影响最大,而 视觉熵的影响最小;在配置手法上,与多元素搭配的丛植植物的 观赏性优于与单元素搭配的丛植植物;与单元素搭配的类型中, 纯植物搭配的视觉观赏性优于植物与地形、建筑、道路的搭配。
    12  基于美丽海湾建设背景下考洲洋海岸带整治与生态修复实践
    鄢春梅,李文凤,谢绍茂
    2021, 43(3):61-65.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2
    [摘要](4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惠州市考洲洋海岸带作为自然滩涂及围网养殖水域,生态 环境破坏较为严重,面临红树林退化严重、水体富营养化、航道 堵塞、海岸景观缺乏等问题,其海岸整治、生态修复面临一定的 技术难点如红树林成活率提升、滩涂整治、红树林栽植等。基于 “美丽海湾建设”背景,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及工程技术难点,提 出整治及修复策略,包括加强陆源污染控制、堆填整治滩涂、科 学合理栽植及养护、营造多功能红树林生境、建设海洋环境观测 设施以及构建海岸带生态湿地公园。并对项目实施之后产生的生 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总结与评价。
    13  海口市万绿园游憩环境评价研究
    王玮,徐明慧,陈展川
    2021, 43(3):66-70.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3
    [摘要](2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万绿园位于海口市中心城区交通枢纽与商业中心,是 海口市目前最大的开放性公园。为达到“城市名片”的规划 定位,借鉴游憩机会谱理论,建构了游憩环境评价体系。以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管理环境为一级体系,二级体系根据 前人研究和现状确定为 11 个指标因子,三级体系以游客线上 评论为蓝本确定为 31 个因子。采用 IPA 法等分析岛内外游 客对万绿园游憩环境及活动的评价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物 质环境整体评价较高,岛外游客尤其看重;社会环境整体重 要性较低,但岛外游客满意度较高;管理环境重要性和满意 度均较低;游客的差异性需求与动机导致了其对游憩活动的 不同偏好。
    14  都市型碧道建设背景下的广州市天河区城市河涌绿化管理
    唐玮,邱培辉,朱桥明
    2021, 43(3):71-75.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4
    [摘要](1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都市型碧道作为碧道建设的形式之一,依托都市开放水系 提供滨水空间。城市河涌作为城市水系连续开放空间,其绿化管 理关系到都市型碧道建设下具有生态、安全、游憩等功能的绿地 空间的建设与维护。通过分析都市碧道与城市河涌的功能关系, 以天河区河涌为例,研究其分布和水环境治理现状,从生态驳岸 处理、硬质河涌岸线的景观处理、植物景观配置 3 个方面总结河 涌绿化景观营造措施,并从分段分级养护管理以及监督与巡查两 方面归纳绿化养护管理措施,最后提出河涌绿化管理的原则与思 路:应以生态优先,坚持一河一景,注重精细化养护,从而完善 河涌绿地功能。
    15  企业定额在立体绿化全过程造价控制
    周萱
    2021, 43(3):76-80.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5
    [摘要](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企业定额是城市建设的新趋势,传统定额淡化了价格机 制在市场中的调节作用。在定额组价模式与实际施工管理脱 节的背景下,优先制定相关企业定额可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 竞争力并助力行业发展。通过探讨风景园林行业企业定额编 制的意义,提出企业定额制定的具体方法和动态管理的思路, 以近年实施的立体绿化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其工艺及人工消 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编制立体绿化施工企业定额时需 要因地制宜,重点关注人工消耗定额。同时提出编制、实施 企业定额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6  消除中间尺度:对话塞尔吉奥·洛佩斯-皮内罗
    蔡淦东
    2021, 43(3):81-83.
    [摘要](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17  基于星球化的学科思考:回顾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一)
    蔡淦东
    2021, 43(3):84-87.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7
    [摘要](5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风景园林学科近年来在海外院校中出现的新思潮同时兼 有跨尺度、跨学科探索与关于设计文化的思考。风景园林思潮 研究计划以介绍海外前沿学科理论为目标,先以星球尺度议题 的讨论中心之一的哈佛大学设计学院为重点,通过设置星球化 与在地性两个极端尺度作为切入点,邀请海外学者就相关议题 展开讨论。回顾了于一年前开展的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概 括梳理了四位研究方向和关注尺度迥异的学者对相关问题的观 点,归纳出星球化理论与学科文化建设、地球以外的想象空间、 地域尺度的多学科协作、风景园林在本土问题上扮演角色、城 市虚空的在地精神等主题。以学者在访谈中的观点为基础进行 延展,并把其放于理论框架中以验证研究计划的可行性,指导 下一阶段的研究与访谈方向,从而更好地搭建海外风景园林思 潮与国内学科研究实践交流的平台。
    18  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研究与启示
    徐庆宏,Ellen Neises
    2021, 43(3):88-91.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6
    [摘要](2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是世界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个标杆,而其教育的成功有 赖于其逻辑严谨和健全的教学体系,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其风 景园林与区域规划核心课(LARP-601)。从其教学传承与整 体课程框架出发,详细分析其教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并总结该 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启示,结合实际研学经历来呈现其中 的精华片段。
    19  试论古代园林中的琴与琴境
    李金宇,吴怡
    2021, 43(3):92-96. DOI: 10.12233/j.gdyl.2021.03.018
    [摘要](3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琴与园林关系密切,许多园林题名都以琴命名,抚琴、 听琴的环境也以园林为佳。园林听琴分为,听有形之琴和听 无形之琴。无形之琴,也就是意会之琴,是听自然之音入耳 后以琴声比拟。琴在园林中有身份定位、娱情忘忧、清音造 境的功能,隐喻了一种雅文化,暗合了中国古人的审美理想 和生活方式。园林中营造的虚实琴境,散发出的艺术氛围, 是一种特有的雅赏的审美体验。
    20  苏州环秀山庄
    陆琦
    2021, 43(3):97-100.
    [摘要](1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内景德路,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其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1997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