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3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基于节事活动的油岭古排文化景观特色与再生
    赵建华,郑琪,卢丹梅
    2021, 43(2):2-7.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1
    [摘要](1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景观遗产的显著代表,现代文明冲击使文化景观保护面临危机,希望通过景观的再定义与再创造实现景观再生,重焕地区活力。油岭古排在连南排瑶聚落中景观遗产保存最为完整,基于节事活动视角,归纳其生产性景观和生活性景观特色,分析出文化景观发展面临文化内涵不足、景观功能单一、整体空间风貌有待更新的困境,进而提出打造区域节事品牌,营造多功能文化景观,提升村寨空间品质的具体策略。
    2  “三生融合”视角下的上海市闵行区赵家村美丽乡村设计策略研究
    周龙娟
    2021, 43(2):8-13.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2
    [摘要](7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生活、生产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这也是美丽乡村的内涵所在。以“三生融合”为视角对美丽乡村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赵家村的美丽乡村设计实践为例,基于其现状,从生态修复、生活提质、生产谋划3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从优化农田布局、提升水环境、增加林量优化林相方面修复乡村生态;从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村宅风貌、增设休闲及文化场所、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方面提质乡村生活;从布局产业发展方面谋划乡村生产。
    3  乡村振兴背景下远郊型村庄景观规划探究
    吴铎权,蔡如
    2021, 43(2):14-17.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3
    [摘要](8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远郊村数量较多且占地面积大,加快远郊型乡村建设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探讨广佛地区远郊村与城边村的发展条件差异,界定远郊型村庄概念,并以佛山市海丰村为例,总结其存在人口结构失衡、产业模式单一、景观资源单一等问题。并基于乡村产业和生态振兴的目标导向,提出两大规划策略:重塑乡村空间结构及乡土植物景观,盘活乡村自然资源;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乡村主题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产业升级融合。
    4  广州市主要园林树种抗风性评价
    张劲蔼,孙龙华,毕可可
    2021, 43(2):18-23.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4
    [摘要](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每年因台风导致的树木毁坏及次生灾害损失严重。通过分析广州市近年来 26 种主要园林植物风害受损和形态学指标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和模糊隶属函数法分别对风害受损指标和形态学指标进行综合评分,再根据评分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按受损指标统计和形态学指标评估可分别将26种园林植物分成3个类群,14 种植物类别完全一致,12 种植物类别相近,没有出现相互矛盾。其中,抗风性较好的树种有樟 Cinnamomum camphora、海南蒲桃 Syzygium hainanense、阴香 Cinnamomum burmannii、木棉 Bombax ceiba、 红花羊蹄甲 Bauhinia × blakeana、鸡冠刺桐 Erythrina crista galli、高山榕 Ficus altissima 和糖胶树 Alstonia scholaris。
    5  珠海常态化园林绿化抗风防灾体系研究
    王兴,许哲瑶
    2021, 43(2):24-28.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5
    [摘要](7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我国东南沿海城市绿化每年因台风灾害受到严重损害,构建常态化的园林绿化防灾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珠海为例,城市绿化抗风防灾体系存在防灾机制被动、缺乏统一标准、灾前管养不到位等问题,基于受灾原因分析和总结,构建树种选择、工程施工、养护质量、修剪技术“四合一”的统一标准体系。将减灾任务逐层分解到日常工作中,从源头开始,加强园林绿化抵抗台风灾害的能力,以实现防灾减灾工作常态化。通过在两年多的实际工程案例中进行研究、检验,落实常态化减灾要求,研究园林防台风灾害的种植策略和抗风植物选择,有效减少灾害影响,提升了城市抗灾能力。
    6  巴塞罗那城市公园发展更新与特征研究
    张思凝
    2021, 43(2):29-35.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6
    [摘要](49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巴塞罗那城市规划与空间更新作为世界典范,其城市公园 更新与发展历程也值得学习与借鉴。结合对巴塞罗那城市更新计 划与政策背景的分析,梳理与分析了巴塞罗那城市公园发展的历 史进程,将其分为 3 个主要阶段:注重将自然引入城市的萌芽期 (19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期(20 世纪 80—90 年代);思考人、自然与城市关系的成熟期(21 世纪以来)。通过实地勘察与多源数据分析,总结了城市公园更 新的六大特征:政策引导;人文关怀;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依托; 艺术与景观的融合;生物多样性与绿色网络;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并辅以相关典型案例论证。
    7  从敦煌到宇治——中国净土信仰对日本庭园的影响
    杨欣宇
    2021, 43(2):36-41.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7
    [摘要](9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了本土化的净土信仰,在这种信仰 的影响下,在中国出现了敦煌净土变壁画,而日本贵族为了追求 极乐往生,以中国净土变绘画为蓝本修建了净土庭园。通过比较 分析敦煌石窟净土变壁画和宇治平等院净土庭园,讨论了中国净 土信仰对日本净土庭园营造影响:净土庭园在思想上将庭园视为 理想世界,在设计上强调建筑与园池的融合,在游览上注重远观 与静观。同时,也继续探讨了净土信仰对后世日本庭园发展的影响: 绘画开始作为日本庭园的造园蓝本,注重精神体验的非参与式游 览方式得以创立,最终使寺院庭园成为了日本庭园的代表。
    8  晚商时期殷墟池苑研究综述
    刘笑恒,白丹
    2021, 43(2):42-45.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8
    [摘要](2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殷墟为晚商时期的都城遗址,已考古发掘出大量的宫殿、陵墓、手工业作坊、路网及水网等遗迹,很多学者也展开了相关研究。对我国近 20 年来有关晚商殷墟池苑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晚商时期殷墟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具备营造园林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再结合建筑、水体等池苑构成要素及池苑功能方面的文献资料得出以下推论:晚商殷墟池苑是以池为主体,以建筑、道路为重要组成部分,或有植物、动物散布其中,兼有观景、取土、蓄水、祭祀等多重功能的早期园林。
    9  园林“石头艺术”英译实例
    贾芝洁
    2021, 43(2):46-49. DOI: 10.12233/j.gdyl.2021.02.009
    [摘要](6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园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传承与弘扬传统优良文化具有时代意义。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独特的精神内涵,而学界对其进行译介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指导却较少呈现。鉴于此,对安怀起所著的《中国园林艺术》一书中“石头艺术”进行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等三层生态的美学内涵挖掘,并借助翻译向世界传递民族生态智慧,指出生态诗学视阈下园林文本翻译实践能更有效地向世人“讲好中国园林故事”。
    10  粤北英西峰林走廊云石寺风景营造
    罗雨晨,萧蕾,林广思
    2021, 43(2):50-54.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0
    [摘要](11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粤北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并作为广东佛教的传播中心之一,有着底蕴深厚的佛教文化。以粤北英西峰林走廊云石寺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设计分析的方法,基于寺庙地域特征、建造历史的探究基础上,分析了云石寺的场地选址、空间布局、景观结构、构景手法。云石寺在选址上遵循传统的聚落营造理论;其空间布局结合自然之景;寺庙与石峰形成轴线,并形成向心型景观结构;营造变化丰富的景观序列,丰富游人心境感受,并通过借景表达宗教内涵。云石寺在风景营造上体现了佛教建筑与喀斯特地貌的内在联系,反映了文化遗产与乡土景观和谐共生的关系。
    11  城市公园风景林构建方法研究
    高雪,胡传伟,孙冰
    2021, 43(2):55-58.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1
    [摘要](6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乔木为群体的风景林是城市公园绿地的生态本底,其营建成为当前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关键工作。以河南和安徽两地的3 个城市公园风景林为案例,对城市公园风景林构建全流程进行研究,将其关键节点把控可概括为“三步六式九法”,即“一布局、二放线、三栽植”三步,“造空间、选树种、理层次、定位置、布线条、控质量”六式和“地形塑造、群落布局、林窗设计、结构设计、主从搭配、林缘线设置、林冠线搭建、材料质量控制、种养质量控制”九法。其中,典型景观的选择、苗木质量等级配置、种植密度配置和长期管养措施 4 个问题需重点关注。
    12  美丽异木棉复合体的花色变化规律研究
    吴欣,黄颂谊,黄桂莲
    2021, 43(2):59-62.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2
    [摘要](4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美丽异木棉复合体为锦葵科吉贝属Ceiba多个物种及其杂种的合称,该类群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对美丽异木棉复合体的 108 朵花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显示其花期主要有 6~9 d,一般经历 5 个开花阶段。在整个花期内,花瓣的先端、瓣爪部位以及花瓣基部颜色均为动态变化,其趋势主要为淡化或褐化。其中 71%的观测对象的花瓣基部与瓣爪的颜色转化时间重叠。此外,花瓣的瓣爪颜色和花瓣基部颜色变化与开花阶段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开花阶段可由瓣爪颜色和花瓣基部是否褐化进行预判。
    13  广州市东风路装配式人行天桥的景观设计
    李宁
    2021, 43(2):63-66.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3
    [摘要](15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在对城市慢行系统进行再建设,而装配式天桥凭借低成本、施工周期短、对交通和环境影响小等建设优势得到大力推广。以广州市东风路装配式人行天桥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归结出老城区装配式人行天桥的景观设计方法——引入整体城市设计理念、制定适宜的功能布局和结构形式、造型美学实现城市特色景观、绿化造景提升空间品质、细节化设计体现人文精神,并提出城市设计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
    14  现代有轨电车沿线景观营建探析
    林尚江峰,张文祎,张文英
    2021, 43(2):67-70.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4
    [摘要](4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广州海珠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为研究案例,分析其沿线景观营建的范围和内容,将其景观营造的特点总结为:整体协调,延续场地景观风貌;局部凸显特色,景观与环境呼应;植物造景功能、形式多样化;串联城市标志性节点,形成“蒙太奇效应”4个方面。建议在现代有轨电车沿线景观营建中,可从优选线路、整合沿线景观空间、凸显局部景观特色、激发蒙太奇效应等方面入手,将电车融入道路景观环境,并提升其景观趣味性,丰富其景观内涵,从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一道全面诠释城市意向的流动风景线。
    15  我国台湾地区阳明山公园气象景观及游者偏好研究
    桑晓磊,胡璟
    2021, 43(2):71-76.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5
    [摘要](1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阳明山公园是台北市近郊以生态保育为主,兼具历史人文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休闲活动及观赏需求是旅游吸引力的来源,也是相关主题规划设计的基础。以园区内气象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成原因、类型分类和构景方式进行探讨,并利用结构式问卷及统计学 Pearson 相关系数检定法对游者的景观偏好和旅游期待进行量化分析,指出气象景观资源是园区风景审美意义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游者认为现阶段特定景点与气象景观之间存在少量的弱相关联系,并对未来游览活动中气象景观多样化体验保持一定程度的期待和发展。
    16  广深地区市政类花境的应用调查
    文才臻,叶自慧
    2021, 43(2):77-81.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6
    [摘要](2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市政类花境是应用于城市公园、道路、广场等区域的花境。通过实地调研与分析市政类花境在广州和深圳的应用情况,得知广深地区常用的市政类花境植物共有 173 种,隶属于 56 科 134 属,其中灌木 66 种,草本 106 种,木质藤本 1 种,分析了单色系组团、双色系组团、多色系组团 3 种的花境应用配置模式。同时从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强化花境植物种类选择,加大乡土草花植物培育力度;优化花境配置结构,确保合理的种植密度,加强病虫害的监控与防治,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的建议。
    17  河源市建成区城市绿地木本植物调查
    周贱平,高晓霞
    2021, 43(2):82-84.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7
    [摘要](6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调查了河源市 4 个绿地类型 1 163 个样地木本植物状况,结果表明,共有木本植物 78 科 227 属 401 种(含种下单位),其中常绿木本植物为 333 种,占比为 83.1%,木本植物以常绿为主;观花植物 179 种,占木本植物的 44.6%,花色以红色、白色和黄色系列为主,花期集中在春、夏和秋三季。建成区城市绿地木本植物种类数在国内已有报道的城市中处于中游水平。绿地中频繁应用的植物种类仅 30 种,绿地景观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差。本地木本植物指数为 0.86,达到了国家城市园林绿化的 II 级标准。
    18  广州岛式炮台遗产孤例的文化景观抢救
    杨幸何,陈艳莉
    2021, 43(2):85-89.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8
    [摘要](7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广州古城“车歪炮台”乃珠江岛式炮台遗产孤例,其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发生在其中的故事,彰显出很高的自然景观价值、人文景观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修复,结合其自然、人文基底,将其开辟成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遗址公园,是广州保护中国历史名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之必要。
    19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时期公共性质园林
    崔华桢,贾奥恒,吴弋
    2021, 43(2):90-93. DOI: 10.12233/j.gdyl.2021.02.019
    [摘要](4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公共性质园林虽一直处于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主流研究之外,但到明清时期已具备不输于其他类型园林的规模以及职能。结合同时期的写实主义小说《儒林外史》,从历史文献研究角度出发,将书中二十余处具有公共性的园林分为山水相依的城市型公共性园林、农村聚落的公共性园林及半公共性园林三类,进一步探究明清时期公共性质园林在各阶层市民生活中发挥的美学、社会以及文化功能,并以此总结出此时期公共性质园林具有形式简单、来源广泛的特点。
    20  访青年风景园林师—叶枫
    编者
    2021, 43(2):94-96.
    [摘要](3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期受访的青年风景园林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和感悟,道出青年风景园林师如何带着憧憬和期待,怀揣梦想和 情怀,不断学习与思考,在反反复复的艺术化沟通中,输出理性缜密、个性化及地带性风格独特的风景园林设计作品。这毋庸置疑 对年轻同行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
    21  保定莲花池
    陆琦
    2021, 43(2):97-100.
    [摘要](8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莲花池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裕华路,是保定八景之一的“涟漪夏艳”,为元朝汝南王张柔开凿,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亲书“古莲花池”横匾后,该名沿用至今。古莲池曾辟为皇帝行宫,不仅以“林泉幽邃,云物苍然”闻名,还因莲花池旁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 年)的人才辈出的莲池书院而声名远播。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