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43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下广东江门台山海宴镇海岸线生态修复景观策略初探
    陈坚,李家康
    2021, 43(1):2-7.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1
    [摘要](1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探讨海岸线生态修复机制下的景观策略。以广东江门市台山海宴镇海岸生态修复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Phoenics等工具,模拟场地内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的风险强度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出基于自然灾害影响的海岸线生态修复景观策略—海防景观一体化,包括4种模式:多重生态防护体系(离岸潜水坝、红树林、生态防波堤、防浪沙丘、防风林)的复合景观模式、河海共治水系改善模式、海水稻土壤治理模式和“弹性”海岸空间模式。
    2  雨洪韧性视角下的广州琶洲岛绿色基础设施格局优化研究
    朱雪蓓,翁奕城
    2021, 43(1):8-12.
    [摘要](10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岛屿依托优越亲水环境成为最具潜力的城市区域之一,同时也面临严峻雨洪威胁,韧性规划势在必行。绿色基础设施(GI)可为城市提供水量调节服务,其性能因格局而异。以广州琶洲岛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总结岛屿雨洪脆弱性特征——系统孤立性、空间分异性和土地矛盾性,提出GI格局优化的“规模-布局-结构-类型”全过程规划路径,通过确定GI的实施规模潜力、优先布局地段、网络结构形态和功能类型定位,得出可实施性、优先评估、分层系统、平灾两用的优化策略。
    3  绿色基础设施视角下重庆盘溪河河流廊道生态修复研究
    冷苗,刘骏
    2021, 43(1):13-17.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3
    [摘要](6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传统水利工程措施展现的弊端促使着城市河道管理的范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而绿色基础设施(GI)在尺度、功能等方面对城市河流问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柔性”调控方式。从GI视角出发,类比河流廊道与GI网络的功能特征并探索其定位与功能,提出了基于GI理念的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流程,并以重庆盘溪河为实例提出多尺度(中观-微观)生态修复策略,即在中观尺度下进行水系、绿地等空间网络格局构建,提升城市“河流-绿地”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在微观尺度下通过河流廊道景观空间设计及生态弹性建设等方式进行复合功能优化。
    4  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研究
    钟伟鑫,徐明慧,陈展川
    2021, 43(1):18-21.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4
    [摘要](3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滨水带状公园中的慢行活动空间是促进居民健康的重要城市空间。基于层次分析法从慢行路径、慢行设施、慢行景观 3 个方面和 16 个评价指标构建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空间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权重结果表明慢行路径对于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最为重要,出入口、道路连通性、无障碍设计、水岸与边坡防护设施对慢行活动影响较大。并以海口市西海岸带状公园为例,计算公园各区段综合得分和各指标得分,得到各区段在打造慢行友好型滨水带状公园方面的评价及改造方向。
    5  广东三水云东海国家级湿地公园秋冬季鸟类多样性研究
    罗慧莹,肖以华,佟富春
    2021, 43(1):22-26.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5
    [摘要](8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2019年10—12月,采用样线法在广东三水云东海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秋冬季鸟类多样性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0目28科56种,数量累计 1 875 只。其中雀形目鸟类有 18 科 40 种,占鸟类总数量的83.25%,非雀形目有 10 科 16 种,占鸟类总数量的 16.75%。在居留类型中,鸟类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留鸟、冬候鸟、夏候鸟、旅鸟。鸟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3.70、0.78和3.17。云东海鸟类主要栖息场所为湿地公园内的各种生境,但 67.42% 的鸟类会在稻田生境中栖息和觅食,因此稻田生境的保持利于喜食稻谷鸟类的栖息,当予以保持。适当的人类干扰能促使鸟类多样性,但过度的人类活动则适得其反。因此建议:保护和恢复湿地;保护现存鸟类;减少过度人类活动;保持并适当扩大稻田规模,增加植物多样性;保护鸟类繁殖栖息;加强宣传保护教育;增加园区科研投入等。
    6  乡土引鸟植物铁冬青Ilex rotunda在华南地区的生态景观营造初探
    文才臻,林石狮,叶自慧
    2021, 43(1):27-30.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6
    [摘要](11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铁冬青Ilex rotunda是华南和华中地区优良红色类观果植物。据调查其能有效吸引17 种具有生态价值的野生鸟类,结合花期吸引传粉昆虫及果期的引鸟效果,通过孤植、列植、群植模式与 25种其他引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园林景观营造、声景观构建与鸟类栖息地水景营造。表明铁冬青是优良的乡土引鸟植物,在生态引鸟的同时,丰富了植物景观群落,增强了景观的空间层次,营造了支撑复杂食物链的动植物栖息地。
    7  中山公园和人民公园的历史渊源
    陈进勇
    2021, 43(1):31-35.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7
    [摘要](8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中山公园和人民公园分别代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园林建设成就,在中国近现代园林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系统梳理了数百座中山公园和人民公园的建设发展历程,总结出两者在历史、地理和园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建设方式和分布格局等,并对历史关联性较强的14座中山公园(人民公园)进行了分析。还对中山公园和人民公园的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在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公益服务方向,以特色为引领,打造成有历史、有文化、有底蕴的经典园林。
    8  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中西合璧特征研究
    汤辉,陈浩然
    2021, 43(1):36-41.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8
    [摘要](5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近代岭南乡村名人宅园作为乡村景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岭南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的时期完成了从“得风气之先”到“开风气之先”的飞跃,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从空间布局、建筑装饰及建筑小品、植物配置3个角度探析其中西合璧特征及其生成逻辑,以及华侨、军阀、官宦等园主不同身份背景下的造园差异,既有利于公众加强对其遗产价值的认知与关注,更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好地对其保护、传承与利用。
    9  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王守富,何利华
    2021, 43(1):42-45.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0
    [摘要](29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拙政园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经典遗存,在中国园林文化、园林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考据了拙政园的始建时间、初始规模、历史分期,认为拙政园始建于正德四年(1509年)至正德八年(1513年),建成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初始规模包括了现在的东、中、西三部分。按照时代变迁和园林形式变化,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大体可分为明至清初的山林雅致时期(1509—1662年)、清代的繁复变迁时期(1662—1911年)、民国至新中国早期的破败毁坏时期(1911—1951年)以及新中国文管部门接管拙政园后的保护恢复时期(1951年至今)4个历史时期。
    10  清朝风景园林绘画的类型和价值
    许浩,张宇婕,杜丙旭
    2021, 43(1):46-50. DOI: 10.12233/j.gdyl.2021.01.009
    [摘要](6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清朝园林营造与风景名胜开发活动蓬勃兴盛,加之该时期绘画与刊印技艺的发展,产生了大量以风景园林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根据数量和主题的不同,将清朝风景园林绘画的发展分为发展、鼎盛、衰退3个阶段。选取了较为典型的清朝风景园林绘画,根据主题内容、材料与来源的不同将其分为宫廷园林绘画、地理志插图、民间园林水墨绘画、游记类园林绘画4种类型。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梳理各绘画类型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探讨清朝风景园林绘画在记载、表现、传播清朝园林名胜中的史料意义和在历史景观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价值。
    11  从古今中外营城造园理念探讨城市发展新模式
    高祥飞,费文君
    2021, 43(1):51-55.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1
    [摘要](5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受损严重,为了应对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新挑战,“公园城市”理念兴起。以公园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古今中外营城造园的发展历程及理念共识,思辨其优劣之处,聚焦当今城市的发展问题与趋势,进而提出了公园城市的营建价值观念,并从宏观的城市、中观的城市绿地系统层面以及微观的园林绿地层面来探讨公园城市规划设计方法,构建高效科学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以期为今后的公园城市营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12  香港古树名木资源特征与分布格局
    洪文君,叶永昌,张浩
    2021, 43(1):56-59.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2
    [摘要](9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对香港古树名木资源的种类组成、区系分布和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在册古树名木有485株,隶属36科60属78种,以豆科、大戟科和桃金娘科为优势科,以榕树Ficus microcarpa、印度榕F.elastica和樟Cinnamomum camphora等为主,其分布具有较强的热带属性。从空间分布状况看,香港古树名木分布广泛,但不同区域间的种数和株数的差异显著。DCA(Detru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古树名木分布在香港中西区,与其他区有着明显差异。基于调查结果,对香港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提出加强立法和宣传教育、进行健康评估和复壮技术研究、设立专项养护经费等建议。
    13  澳门药用植物资源
    方惠婷,刘康,秦新生
    2021, 43(1):60-63.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3
    [摘要](14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药用植物对人类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澳门为例,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统计到澳门药用植物共152科506属725种,占澳门维管束植物总种数的40.08%。其中菊科、大戟科、蝶形花科所含种类数量位列前三;乔木类、灌木类、草本类、藤本类种数占比分别为25%、18%、47%、10%;药用部位以全草或者全株、根、叶为主。针对目前澳门药用植物应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加强乡土药用植物资源基础研究,充分挖掘其保健康养作用,增加其在绿色公共空间中的种类与数量。
    14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广州市医院植物景观研究
    刘付强,梁昊,黄家平
    2021, 43(1):64-68.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4
    [摘要](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把使用人群对医院植物景观的需求概括为为生理与安全(医疗与康复的需求)、社会(人际交往的需求)以及心理(审美与舒适的需求)3个递进层次。以3个需求为导向,对8所代表性医院的植物景观进行调研。结果表明:8所医院共应用植物133种,隶属54科106属。其中外疗型保健植物共计10种,观赏植物共计79种。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提出建设更人性化的医院植物景观策略:增加外疗型保健植物的运用,构建明确的保健型植物区域;运用植物合理划分空间;提炼医院特色,丰富植物应用种类,打造主题鲜明的代表性景观等。
    15  新优观赏花木高盆樱桃研究进展
    朱军,叶小玲,胡晓敏
    2021, 43(1):69-72.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5
    [摘要](2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高盆樱桃Cerasus cerasoides为蔷薇科樱属落叶乔木,是我国唯一冬季开花的野生樱花,综合利用价值高,开发和应用前景广阔。但因其自然更新能力差及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该种野生资源急剧下降。综述高盆樱桃的生物学特性及分布、繁殖技术、光合特性和适应性、遗传多样性、林业与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存在的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繁育和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就地保护和异地保存相结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手段培育新品种、积极开展繁育栽培技术研究等未来发展方向。
    16  广州耐湿热月季品种杂交试验初报
    郑育芬,张丽红,伍成厚
    2021, 43(1):73-75.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6
    [摘要](14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培育出耐湿热的月季新品种,在广州选择几个耐湿热性较强和性状表现良好的月季品种进行了初步杂交试验。结果表明:‘粉扇’‘绯扇’‘金凤凰’和‘粉色莫奈’4个品种均可作为杂交母本;‘澳洲黄金’‘薰衣草玫迪兰’‘粉扇’‘绯扇’和‘金凤凰’花粉量大,适合作为父本。不同组合杂交结实率差异较大,如‘金凤凰’ב粉扇’结实率达100%,‘粉色莫奈’ב薰衣草玫迪兰’为90%,而‘绯扇’ב深圳红’仅有23.1%。正交与反交的结实率也存在差别,如‘粉扇’ב金凤凰’结实率只有82.3%。
    17  球根花卉在深圳园林中的应用
    徐桂红,魏曼琳,戴耀良
    2021, 43(1):76-79.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7
    [摘要](5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球根花卉种类丰富,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好,是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重要类群之一。以深圳市的公园、道路绿地、保护区、植物园等为对象,对球根花卉在深圳园林系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深圳城市园林中调查发现球根花卉 44 科 136 种,常用的19种。花境、水景和人工湿地、地被、立体绿化是主要的应用方式。
    18  芳香植物在深圳公园中的应用探析
    王威,龙丹丹,欧阳底梅
    2021, 43(1):80-84.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8
    [摘要](7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为进一步挖掘深圳公园绿地景观生态功能的新内涵,探索公园绿地的“香化”途径,对深圳22个公园的芳香植物种类、应用频度、配置方式、应用需求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芳香植物苗木生产供应情况进行摸底。结果表明,目前深圳公园应用的芳香植物约105种,存在芳香氛围弱、缺乏特色、功能性不明显等应用问题,但市民对公园应用芳香植物的需求强烈;苗木市场中常规芳香植物苗木生产供应稳定,新优芳香植物品种苗源欠缺。并根据结果提出了统一规划、重点示范、创新应用、保证供应的解决策略。
    19  琼海市旅游风情小镇景观特色塑造研究
    叶绵源,刘煜
    2021, 43(1):85-90. DOI: 10.12233/j.gdyl.2021.01.019
    [摘要](1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风情小镇作为海南城镇化道路新模式、国际旅游岛建设重要内容,近年来在各市县陆续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结合对琼海市风情小镇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以博鳌镇、潭门镇、中原镇以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总结了琼海市风情小镇特色塑造表现手法:宏观上以“三不一就”为设计理念,结合小镇资源优势定位其建设模式;中观上以产业特色明显、文化特色浓郁、景观特色鲜明等为抓手进行特色把控;微观上强调通过建筑景观、园林景观的设计塑造特色。并针对存在问题如文化符号挖掘不深入、空间主题序列不明确等提出建议。
    20  响应式景观与响应式学科:对话耿百利
    采访人/文稿翻译:蔡淦东 文稿整理:蔡明洁
    2021, 43(1):91-93.
    [摘要](3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次访谈邀请了来自弗吉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的耿百利教授。因其计算机科学与风景园林的双重知识背景,多年来耿百利的研究与教学均以数字模拟、设计可视化等领域为重点。访谈中,他以科学作为联系点,把对外太空的探索及对本土的关注连接在一起:人类利用科技往外拓展,最终都回归到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探索上。对于星球化与在地性的两极化问题,耿百利持积极的态度,并认为风景园林学科目前虽欠缺处理区域尺度以上问题的经验,但凭借自身跨尺度实践的灵活性,依然能在未来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21  岭南青年风景园林师——叶劲枫
    2021, 43(1):94-96.
    [摘要](1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孕育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艺术,产生了岭南园林流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景园林师。本刊副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林广思教授将通过访谈近年来活跃在岭南地区的年轻风景园林师,记录他们的造园思想、方法和技艺,揭示他们多年的从业经验和思考,启迪广大风景园林工作者。本期访谈的对象是叶劲枫正高级工程师,他以自身经历为牵引,讲述从业20年来对设计实践、工程管理、设计思想、设计价值观等方面的总结和探索。
    22  广州南越王宫苑遗址
    陆琦
    2021, 43(1):97-100.
    [摘要](6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1995—1997年,考古队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发现了公元前203年秦将赵佗割据岭南时建立的南越国王宫苑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其设计独特,构筑精巧,规模宏大,令人赞叹不已。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