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2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
    陆琦
    2020, 42(6).
    [摘要](34) [HTML](0) [PDF 6.58 M](40)
    摘要:
    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的峰峰矿区鼓山上,鼓山地处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千峰耸立,万壑沟深。太行山中多东西向横谷(陉),著名的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古称太行八陉,即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是三省边界的重要军事关隘所在之地。
    2  老年人对居住区环境健康效益的认知研究
    陈崇贤,雷丹扬,夏宇
    2020, 42(6):4-8.
    [摘要](66) [HTML](0) [PDF 2.91 M](38)
    摘要:
    如何通过居住环境设计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是当前日趋严峻的老龄化社会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选择广州市3种不同品质等级的9个居住小区为研究区域,结合问卷和访谈调查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景观品质、空间形态及微气候环境等健康效益的认知特征和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品质居住区中老年人对环境健康效益的认知具有差异,高品质小区和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对居住区环境要素的健康效益认知水平总体都表现为微气候环境>空间形态>景观品质,但在具体环境构成因素认知程度方面存在差异;普通小区中老年人对居住区环境要素的健康效益认知水平表现为微气候环境>景观品质>空间形态。
    3  面向老龄化社会的户外环境植物景观与健康效益评价模型建构
    柯鑫,韩雪,许建强
    2020, 42(6):9-13.
    [摘要](69) [HTML](0) [PDF 1.92 M](28)
    摘要:
    为了促进国内基于健康视角下户外植物景观可量化评价机制的形成与完善,归纳总结了健康景观以及普通植物景观中广泛存在的对人身心健康有促进作用的因素——植物的健康效益。从植物景观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手,分析户外景观环境中健康性要素构成,深入探究植物景观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作用机理,并初步构建了基于植物健康效益的适老性户外植物景观评价指标体系。
    4  基于脑卒中患者活动模式的养老机构疗愈环境需求研究
    周同月
    2020, 42(6):14-18.
    [摘要](122) [HTML](0) [PDF 2.33 M](34)
    摘要:
    疗愈环境的营造对于积极老龄化具有重要价值,是风景园林学科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议题。脑卒中患者一般有多种身心功能障碍,对物质环境设计有特殊需求。选择广州市老人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7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活动范围、频率、类型等活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依据结果并结合患者身心特点,分析其对于养老机构疗愈环境在空间布局与社会交往、康复训练、感官刺激等使用功能方面的潜在需求。
    5  基于景观规划“三元论”的社区户外老年活动空间优化设计研究
    周澜,刘拥春,任萧雨
    2020, 42(6):19-23.
    [摘要](74) [HTML](0) [PDF 2.34 M](36)
    摘要:
    为实现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景观规划与老年健康之间的良性互动,以老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感知为线索,基于景观规划“三元论”,以海甸岛12个社区的户外老年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景观规划的背景元、活动元、形态元进行定量化的测度和评论。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景观规划要素与老人健康感知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其中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感知受影响最大的要素分别是背景元、活动元、形态元,且从历史文化景观、行为目的、社会认同3个方面提出优化活动元的建议。
    6  “园艺文化”视域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索
    邵京豫,秦昊林,翁殊斐
    2020, 42(6):24-27.
    [摘要](78) [HTML](0) [PDF 2.39 M](41)
    摘要: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传统养老方式逐渐弱化。建立以园艺文化为载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亲近自然的需求;辅助治疗老年人各种身心疾病。现阶段社区园艺文化养老的实现路径包括:政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大力发展老年文化产业,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产品;社区通过场地改造、资源整合和文化植入等途径,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园艺文化服务。
    7  基于绿色质量的深圳市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构想
    蒋华平,侯灵梅
    2020, 42(6):28-34.
    [摘要](132) [HTML](0) [PDF 4.59 M](33)
    摘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规划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也正在摸索中重构。以维护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出发点,以生态安全网络理念为基础框架,采用绿色质量评价研究方法,构建由自然绿地斑块、人工绿地斑块及生态廊道构成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体系,并结合深圳市自然保护体系规划探讨了具体的规划与评价方法。
    8  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研究热点及发展分析
    倪好郎,唐晓岚,高军
    2020, 42(6):35-40.
    [摘要](61) [HTML](0) [PDF 2.92 M](45)
    摘要: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背景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进入体系建设的实操阶段。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建设,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中文文献1 485 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可视化分析,梳理了文献的研究脉络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研究现状呈现出政策导向、领域拓宽、信息化监管的特点,同时监管体制、内容、指标、方法不断创新升级。建议重视趋势导向,构建重点区域监管网络;完善监管体系,明确监管内容;加强技术引进,推动监管方式创新。
    9  公共健康视角下的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缘起分析
    林广臻,黎淑翎
    2020, 42(6):41-46.
    [摘要](212) [HTML](0) [PDF 3.72 M](38)
    摘要:
    19世纪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是现代城市公园运动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影响意义深远。从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的经济社会背景,可以发现促进公共健康是影响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一个背景因素便是在19世纪西方工业城市中普遍开展的城市环境改造运动。通过分析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的背景因素,探讨公共健康视角下早期纽约中央公园建设中的一些关联内容。这些将自然生态空间和公共健康联系起来的基本认识贯穿了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进程,直至今日依然延续。
    10  莆田市生态绿心荔枝林的保护与应用研究
    郑志萍
    2020, 42(6):47-51.
    [摘要](95) [HTML](0) [PDF 2.98 M](39)
    摘要:
    莆田市生态绿心既是莆田市空间结构的核心,也是莆田市“荔林水乡”和古荔枝主要分布区。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重视和宣传不够、河网污染、土地侵占和劳动力析出等原因,致使绿心内荔枝林逐年递减,“荔林水乡”这一独特景观风貌被破坏。为了保护和科学规划好荔枝林,让荔枝得到在物产、文化两个层面的综合开发,打造优质“荔林水乡”独特景观,对荔枝林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分析,从整治荔枝林水环境、加强荔枝林保护等方面改善荔枝的生存环境,同时从荔枝与水乡、文化、民俗和农业的关系出发提出一些措施开展旅游开发项目,实现莆田荔枝的可持续发展。
    11  适应使用者特征的厦门市集美区城市绿道概念规划
    卢璨,肖铭
    2020, 42(6):52-57.
    [摘要](153) [HTML](0) [PDF 2.48 M](27)
    摘要:
    健康步道系统规划是厦门市实现生态、宜居、低碳城市的重要项目,集美区城市绿道作为健康步道系统规划的重要部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难点。基于对绿道周边未来的使用者和游客的调查,采用SPSS数据分析的方法,对3个片区内使用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提炼,并反馈在整个绿道的规划理念中,使各片区内的城市绿道符合其使用者的需求,同时形成各自的特色,并保护生态环境。
    12  深圳市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构建浅析
    陆雨玫,叶自慧,彭雁
    2020, 42(6):58-62.
    [摘要](308) [HTML](0) [PDF 2.71 M](59)
    摘要:
    城市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在道路绿化中,管养工作是维持道路绿化活力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研究深圳市以及其他省市的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分析对比每个城市的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现状,指出了深圳市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具有建立较早、内容较为全面的优势,以及存在体系架构不健全、部分标准标龄过长、可量化执行标准较少等方面的不足。并从系统性、指导性、先进性角度提出优化建议,将深圳市道路绿化管养标准体系划分为基础标准和道路绿化管养通用标准两大部分,其中基础标准分为术语标准等4个大类,道路绿化管养通用标准划分为质量技术等14个类别。
    13  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园林植物应用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翁殊斐,冼丽铧,冯志坚
    2020, 42(6):63-66.
    [摘要](107) [HTML](0) [PDF 2.75 M](25)
    摘要:
    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为传统优势学科,扎实基础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已成为专业的特色课程。以华南农业大学的园林植物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课程案例库建立、课程组织与教学、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3方面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并结合问卷调查和学生作业了解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园林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价值和作用的理解,增强其对园林植物的认知能力,以及根据场地特点和节庆应用目的等,从生态学、美学和植物文化角度选择和配置应用植物的能力。
    14  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类课程群的教学探索
    潘建非,李梦然,江帆影
    2020, 42(6):67-71.
    [摘要](64) [HTML](0) [PDF 2.29 M](26)
    摘要:
    新时期风景园林学科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整合性和落地性,相应的专业教育探索强调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促进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养成。建筑学的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对由建筑设计核心能力、技术和人文构成的“一体两翼”的强化。在对比反思的基础上,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建筑类课程群的教学改革强调以价值观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从以“关联拓展”为特征的课程知识体系重构、以“高效自主”为核心的学习探索精神引导、以“集成创新”为目标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育3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15  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张运兴,王同文,李静
    2020, 42(6):72-74.
    [摘要](103) [HTML](0) [PDF 2.71 M](43)
    摘要:
    以河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为例,探讨当前课程教学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考核模式、增强师资建设等教学改革理念与方法,进而强化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沉浸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分析能力。
    16  基于实习基地建设的园林专业实践能力协同培养模式探索
    王子凡,黎海利,孙余丹
    2020, 42(6):75-77.
    [摘要](45) [HTML](0) [PDF 2.75 M](27)
    摘要:
    园林专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建设实习基地的过程,可以作为园林专业多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有利于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将不同课程的实验集中整合在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协同培养园林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可以串联多门专业课程,并整合相关课程中重复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助于师生之间加强沟通,教学相长,并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综合能力。
    17  透过人类学视角理解风景园林:对话 加雷斯•多尔蒂
    采访人:蔡淦东 文稿整理:蔡明洁
    2020, 42(6):78-80.
    [摘要](78) [HTML](0) [PDF 1.86 M](27)
    摘要:
    本期采访邀请到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加雷斯?多尔蒂教授谈论星球化与在地性的学科思潮在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学院刊物,以及他个人研究领域中的体现。新地理杂志作为学院第一本跨学科与尺度的设计理论刊物,一直以来的定位都是设计领域的先锋刊物。创始人之一的多尔蒂教授在访谈中详细介绍了杂志创办的缘由与背后的意义。另外,作为研究人类学与风景园林关系的学者,多尔蒂在访谈中以人文精神为桥梁,连接了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以及对在地问题的关注,并把理解人类自身文明看作进行风景园林实践的关键。
    18  西方语境的中国古典园林审美认知历史溯源
    刘音,陈崇贤
    2020, 42(6):81-85.
    [摘要](97) [HTML](0) [PDF 2.11 M](32)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审美不仅仅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进行讨论,随着全球化进程,西方语境学者也逐渐涉及相关的内容。尝试寻找一种跨文化的“他者”视角,梳理近3个世纪以来西方语境的中国古典园林审美认知经历的3个主要阶段。以18世纪为开端,经过19—20世纪借助西译艺术著作和海外园林建设实现对审美理解从印象到真实的转变,到进入21世纪后诞生的跨学科的诸多新观,这个过程中展现出以中国传统园林审美为代表的打破自身线性历史的闭关自守,回归全球语境的未来中国古典园林研究趋势。
    19  山水园林诗中的情境类型及其建构对园林营造的启示——以张九龄的山水园林诗为例
    欧阳宁,杨学成
    2020, 42(6):86-90.
    [摘要](41) [HTML](0) [PDF 1.81 M](48)
    摘要:
    古代山水园林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象资源,挖掘诗中对园林空间情境和环境意象的描述,有益于今天的园林意境创造。通过对岭南诗派开山鼻祖张九龄的山水园林诗情境类型进行梳理分类,归纳出包括山水园林环境体验、园林宴集在内的7种常见类型,分析其情境建构中对环境意象的选择和组织,并从物象属性、情态特征和虚拟、暗示意象等方面展开讨论,系统梳理“环境意象-情境”的内在关系,最后总结了它们对今天园林营造的启示,即丰富多彩的环境意象和其在诗歌中建构情境的方式可以作为园林景观塑造和空间组织的直接参考。
    20  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的美学比较研究
    方如心,赵洋
    2020, 42(6):91-96.
    [摘要](311) [HTML](0) [PDF 4.20 M](47)
    摘要:
    素有“姐妹双园”之称的台湾板桥林家花园和厦门菽庄花园,因其深厚的血脉亲缘联系、独特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巧夺天工的造园艺术而被众人所熟知,是闽台地区传统园林的重要代表。通过现场调研、文献收集和对比研究,围绕着两个花园的造园要素、造园手法、造园意境3个方面探寻它们的共性美和个性美:两座园林都承袭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且融入闽台地域特色,又出于各自的社会背景、地理环境、人文文化等差异,使得两座园林承载着造园之主的不同希冀,各自彰显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21  广州珠江两岸景观
    薛龄燊
    2020, 42(6):封面.
    [摘要](5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图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