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拉萨色拉寺
    2020, 42(4).
    [摘要](19) [HTML](0) [PDF 1.92 M](31)
    摘要:
    2  国内外风光
    2020, 42(4).
    [摘要](2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3  广东建设国家公园的潜在自然资源对照评价
    李希琳,邓毅,黄金玲
    2020, 42(4):4-9.
    [摘要](63) [HTML](0) [PDF 1.96 M](41)
    摘要:
    设立国家公园主要为了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从生态系统或生物物种的国家代表性入手,对自然资源进行评价是明确我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及单个国家公园设立、建设、管理和绩效评估的基础性工作。从广东代表性的世界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入手,对其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国家代表性进行对照评价,归纳得出广东建设国家公园具有世界意义或国家代表性的6类核心自然资源,有助于明晰广东建设国家公园的核心自然资源条件。
    4  广东南岭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
    邓毅,黄金玲,李希琳
    2020, 42(4):10-14.
    [摘要](90) [HTML](0) [PDF 1.66 M](41)
    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现有自然保护地主要管理体制的分析,针对广东南岭国家公园体制机制面临多头管理向垂直管理转换挑战大、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复杂产权利益协调难度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管理体制,探索最严格保护下创新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及建立利益调整的长效机制三方面对策,并探讨了建立有关机制体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5  国家公园的兴起与全球传播和发展
    叶昌东,黄安达,刘冬妮
    2020, 42(4):15-19.
    [摘要](56) [HTML](0) [PDF 1.67 M](59)
    摘要:
    国家公园在全球持续传播和发展,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对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积极的参考意义。梳理国家公园的兴起、传播与发展历程,认为可分3个阶段:1)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的英联邦国家间传播阶段;2)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欧洲发达国家的普及与向亚非拉殖民地国家传播阶段;3)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全球化传播阶段。在分析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和苏格兰凯恩戈姆斯国家公园3个不同阶段代表性案例的基础上,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提出建议:严控建设活动、制定负面清单、加强社区 参与、适度商业开发。
    6  欧洲国家公园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体系及启示
    杨丹,阎凯,金云峰
    2020, 42(4):20-25.
    [摘要](95) [HTML](0) [PDF 1.72 M](37)
    摘要: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体系的发展变迁是相辅相成的,其蓬勃发展也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家公园进入了一个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成熟阶段。通过研究欧洲国家公园的发展历程以及生态保护与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并通过举例德国巴伐利亚森林公园在环境教育领域的发展,尤其“国家公园学校”“少年游侠”和“自愿生态年”项目计划,归纳了欧洲国家公园环境教育体系的发展特点,通过构建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教育体系,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公民更早地意识到应如何与自然和平相处,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
    7  珠江三角洲沙田文化景观中的堤围与聚落研究
    张玮莎,曾琦,黄惠子
    2020, 42(4):26-32.
    [摘要](193) [HTML](0) [PDF 1.96 M](47)
    摘要:
    沙田是珠江三角洲海陆交接地带特殊的地理单元,在人力围垦与自然淤积相互作用下,构成了水网互通、顺水而居、稻作发达的文化景观。通过历史文献、田野调研、历史信息对比等研究方法,发现堤围和聚落是构成沙田文化景观的两个突出要素,呈现空间格局基本保持稳定,要素形态由单一至复杂的发展过程,即为“空间连续、要素变化”的特点,其变迁过程中凝练的生存智慧与生态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可为有效保护和展示沙田文化景观提供参考。
    8  广州市城镇型绿道蝴蝶群落多样性研究
    吴毓仪,骆燕华,熊咏梅
    2020, 42(4):33-36.
    [摘要](100) [HTML](0) [PDF 1.85 M](35)
    摘要:
    2019年4—11月,采用样线法对广州市城镇型21条绿道的蝴蝶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了不同月份蝴蝶群落特点。共记录蝴蝶7科27属31种106头,酢浆灰蝶Pseudozizeeria maha和东方菜粉蝶Pieris canidia是优势种。粉蝶科Pieridae物种数最多,灰蝶科Lycaenidae次之;蛱蝶科Nymphalidae属数最多,粉蝶科和灰蝶科次之,蚬蝶科Riodinidae最少。物种丰富度、各科的种属多样性指数以蛱蝶科最高,分别为 2.52、1.99和1.99,优势度指数则最低,为0.25。不同月份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不同,7月的蝴蝶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4月和11月,优势度指数则最低。蝴蝶多样性可为城镇型绿道品质提升提供数据参考。
    9  基于 DIVA-GIS 的广东适生樱花预测分析
    赖铭婕,吴保欢,崔大方
    2020, 42(4):37-41.
    [摘要](59) [HTML](0) [PDF 1.84 M](32)
    摘要:
    目前广东省内栽培的樱花种类品种较为单一,为筛选出适生于广东省的樱花种类,将基于19个气候因子和233个地理分布记录,利用DIVA-GIS软件结合BIOCLIM生态位模型,对大叶早樱Cerasus subhirtella、高盆樱桃C.cerasoides、山樱花C.serrulata、尾叶樱桃C. dielsiana、迎春樱桃C. discoidea 和钟花樱桃C.campanulata共6种原产于我国的野生樱花在当前和未来气候下的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在粤北地区引种除高盆樱桃外的5种樱花种类会有较好表现,也可尝试在广东其他地区引种大叶早樱、山樱花、钟花樱桃等种类,且主成分分析表明年均温是6个种共同的主导气候限制因子。
    10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及其文化景观设计探究
    XU Han,CAI Qian-yi
    2020, 42(4):42-45.
    [摘要](86) [HTML](0) [PDF 1.84 M](38)
    摘要:
    南粤古驿道是广东省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展示广东历史文化景观特色以及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独特的价值,需要在优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以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从线性文化遗产景观的角度出发,结合多地南粤古驿道规划设计的实践工作经验,在保护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南粤古驿道文化景观的特殊性,提出南粤古驿道的整体性保护措施,并归纳出线性文化景观的设计手法。
    11  深圳大沙河生态景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蔡盛林
    2020, 42(4):46-51.
    [摘要](161) [HTML](0) [PDF 2.00 M](36)
    摘要:
    随着深圳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生态长廊,不仅具有防洪和排涝的水利功能,以及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生态功能,还具有展示城市空间的景观功能。结合深圳大沙河工程实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项目建设周期和建设阶段内容方面,探讨了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实践的途径和方式;从生态功能维护与修复、高品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城市河流“河与城”的关系及其生态与景观价值。同时基于对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提出一系列应对思考,以便在实际运用中更具科学性与可行性。
    12  城市棕地再利用的生态景观修复研究——以长沙新生水泥厂采石坑为例
    ZHANG Jian-fei,SHEN Shou-yun
    2020, 42(4):52-56.
    [摘要](136) [HTML](0) [PDF 1.92 M](34)
    摘要:
    城镇化进程进入到生态文明时代的今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成为项目建设中普遍遵守的基本原则。城市中存量土地如城市棕地的再利用成为土地开发利用新的增长点。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棕地旅游转型再利用的发展契机,以长沙新生水泥厂采石坑旅游开发项目为例,以项目基地高陡峭岩壁生态覆绿工程为研究对象,在综合比较工程技术可行性、成本可控性等因素的前提下,提出以先锋植物苔藓为介质的采石坑高陡峭工程护壁的生物修复措施, 突破常规生态覆绿技术如“垂直覆绿”技术存在养护成本偏高、被覆绿界面坡度受限、客土喷播对基面坡度有要求等技术瓶颈,探索了生态景观修复技术新的可能性,为实现城市棕地再利用中生态景观修复的全覆盖与低成本养护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奠定了一定基础。
    13  基于地方创生的村居环境艺术营建
    马越,许哲瑶
    2020, 42(4):57-60.
    [摘要](101) [HTML](0) [PDF 1.95 M](37)
    摘要:
    在城与村跨越式发展中,地方文化失语,自我文化认同感缺失现象凸显。基于地方创生的各种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在全球范围内开展。通过珠海横琴新区村居环境艺术实践,阐明地方创生在村居营建中的人文意义,归纳了基于地方创生的村居环境艺术的设计方法,包括创造式历史保存、乡愁景观保存与恢复、公共艺术介入、多功能设施联结情感、园林植物选用5个方面。村居艺术营建既要依托项目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完善理论研究,还要联动学校、社区和主管部门通力协作,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实现城与村的和谐之美。
    14  广州花园酒店空间改造与优化设计研究
    杨杨,李冰敏,董晨露
    2020, 42(4):61-65.
    [摘要](91) [HTML](0) [PDF 2.05 M](41)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批城市高档酒店迅速崛起,导致城市早期建成的知名酒店因更新步伐较慢,而逐渐失去竞争力。因此建设时间较早、已明显老化的酒店迎来了更急迫的发展挑战。如何优化酒店原有的生态价值和人居环境,提升酒店的服务体验与综合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广州花园酒店为例,利用“道法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从优化酒店公共空间序列、完善景观层次、丰富植物种类及色彩、提升景观群落韵律等方面,提出酒店景观空间的优化、改造与再利用措施,力求提升酒店的竞争力。
    15  以深圳市滨河大道为例探索道路绿化品质提升项目立项流程管控模式
    ZHENG Jian-ting
    2020, 42(4):66-69.
    [摘要](42) [HTML](0) [PDF 1.80 M](26)
    摘要:
    以深圳市滨河大道绿化品质提升项目立项为例,探讨城市道路绿化品质提升项目立项阶段的全新工作管控模式,提出道路绿化品质提升项目立项研判及论证的工作方法,以循序深入调研、客观评估,对标国际、精准施策,全程管控、无缝衔接,和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通过结合周边环境变化、居民诉求和道路绿化要素3个方式进行评价论证。应用《深圳道路绿化建设品质提升工作指引》中指定的立项论证评价指标,分析和深入论证项目立项的必要性、科学合理性和依据,提高绿化管理行政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在项目背景、功能定位、景观塑造等方面为提升项目的具体方案设计提供思路和参考。
    16  “山竹”风灾一年后的深圳前湾片区园林树木景观评价分析
    邓鹏,朱炫熹,谭广文
    2020, 42(4):70-75.
    [摘要](56) [HTML](0) [PDF 1.91 M](41)
    摘要:
    深圳市是我国华南地区的重点滨海城市,其被台风影响频率较高。基于对深圳前海前湾片区园林树木应用现状与生长状况的实地调研,从生态价值、养护管理和美学价值3个方面构建深圳滨海地区园林树木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前湾片区被台风“山竹”袭击后的71种园林树木进行一年后的景观评价。结果表明,园林树 木的评价结果为“优”“良”“中”等级的分别有 23 种、26 种、22 种,整体恢复良好,景观呈现效果佳,得益于植物本身抗风能力强和后期养护管理措施及时合理。
    17  《瑶溪二十四景诗》的山水园林文化机理
    朱纯
    2020, 42(4):76-79.
    [摘要](80) [HTML](0) [PDF 1.77 M](40)
    摘要:
    古人崇尚自然山水,从对自然山水的喜爱、感悟,发展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山水文化观。《瑶溪二十四景诗》正是受传统山水文化观影响的清代文人刘彤以诗文描述的瑶溪二十四处景色。对景诗的赏析,能感受到瑶溪蕴含的人居环境山水文化,更能为现代“诗文造园”带来启发。现代诗文造园者往往更需要具备学识广博的才能,通晓山水园林文化意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巧用心思,精细设计施工,才能创作出与环境相融,并能引人共鸣的优秀园林作品。
    18  论山水文化在中国园林景观营造中的体现
    贺雨涵,陈展川
    2020, 42(4):80-84.
    [摘要](53) [HTML](0) [PDF 1.87 M](23)
    摘要:
    山水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古典艺术的许多方面,还从深层次渗透到了我国历代造园活动中。从中国山水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入手,通过实例探讨分析山水文化在古代传统山水园和现代园林中的作用和体现,并展望中国山水园林艺术传统的未来发展。
    19  从星球化到在地性:基于克莱因四元群模型的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
    蔡淦东,蔡明洁
    2020, 42(4):85-90.
    [摘要](77) [HTML](0) [PDF 1.84 M](40)
    摘要:
    随着人类观察世界的能力大幅提升,设计与研究的尺度得到了极大拓展,星球化(planetarization)与在地性(locality)同时成为空间设计学科重点关注的议题,近年来涌现出多个新思潮。基于克莱因四元群模型构建的风景园林思潮研究计划旨在建立一套理论框架以对不同研究实践进行更系统的讨论分析,为国内风景园林学科与行业带来新的思考,并运用新理论框架重点介绍了4个风景园林思潮,包括星球城市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理论、新地理视角中的空间叙事、关注本土议题的风景园林研究以及直觉导向的在地探索。
    20  风景园林视野下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解读
    黄亚洲,郭颖涛
    2020, 42(4):91-96.
    [摘要](59) [HTML](0) [PDF 2.05 M](31)
    摘要:
    面对当代城市的不确定性、流动性和高密度性,库哈斯提出了一种适应现代大都市特征的理论——“拥塞的文化”。通过研究都市的大众文化需求,他将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衍生至城市公共空间,从而达到将城市公共空间转化为“社会凝聚器”的战略目的,其设计思想在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城市公共空间项目中不断发展,并对景观都市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内外现有关于库哈斯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在其城市公共空间思想的研究上近乎空缺。从风景园林视野研究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思想,通过梳理其生平经历、理论著作、实践作品,深入解读库哈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思想、策略及表征,为国内高密度城市风景园林建设提供一定跨界理论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