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2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深圳南山区三大精品公园(岭南本土创作)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
    2020, 42(2).
    [摘要](48) [HTML](0) [PDF 1.48 M](35)
    摘要:
    近三年,深圳南山区三大精品公园相继亮相,分别是被誉为“最美都市海岸线”的深圳湾滨海休闲带西段,全国首个以“人才”为主题,荣获全球景观最佳设计奖的人才公园,以及宛如一条美丽的“绿色飘带”“城市项链”的大沙河生态长廊。三者地理位置紧密相连,相映成辉,展示出深圳现代滨海城市的无穷魅力。
    2  插页:广西阳朔、贵州从江、四川丹巴藏寨乡村风貌
    陈锡强摄
    2020, 42(2).
    [摘要](4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美丽乡村景观环境建设,是基于对原村落所处的自然山水、植被状况、人文景观、传统名居、历史建筑、农耕文化等保护为前提而进行的乡村生态及景观风貌等的提升建设。坚持“生态优先”,尊重乡村原 址原貌,以本土为特色,使乡村更具活力,让当地村民更有归属感、幸福感,留得住人,游客可以享受“原汁原味”的特色景观。以下为广西阳朔、贵州从江、四川丹巴藏寨的乡村风貌景观集锦。
    3  插页:广东云浮新兴县坝塘村
    图/文 普邦设计
    2020, 42(2).
    [摘要](4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坝塘村位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稔村镇南部,距离云浮市88.9 km,镇区11 km,以水稻种植和养殖为主业。 2018—2019年,坝塘村景观提升改造工程以保护自然村落原生态自然环境,尊重乡村景观朴素的自然美为前提,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增强乡村质朴气息,调整乡整体环境风貌,打造可持续乡村特色景观;突出一村一品,提升产业特色;注重村民生活,完善村道系统。
    4  “共享田园”理念下粤北山区龙咀村规划策略研究
    赵建华,冼颖婷,卢丹梅
    2020, 42(2):4-9.
    [摘要](52) [HTML](0) [PDF 2.02 M](23)
    摘要:
    “新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共享经济是农业农村发展的路径之一。以粤北山区的龙咀村为实证研究对象,针对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率偏低、人口老龄化等乡村共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共享田园”理念的普通乡村发展路径,从营造共享生态景观体系、建设共享农业特色化发展平台和构建共享乡土体验居住模式 3 个方面探析了粤北山区乡村的规划策略。
    5  基于体育健康产业的古驿道复兴与乡村振兴发展策略研究
    卢丹梅,王如珂,陈思颖
    2020, 42(2):10-13.
    [摘要](38) [HTML](0) [PDF 1.79 M](37)
    摘要:
    “健康中国”“文化强国”“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目标,如何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抓手并探索其之间的联动关系,从而实现三者共生共赢发展,具有重要研意义。在古驿道与沿线乡村历史发展分析基础上,剖析体育健康产业与古驿道及沿线乡村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面向多元人群、打造“体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链、营造主题线路、建构复合空间网络、搭建多层级综合服务体系 5 个方面的空间策略,寻求多维关系作用影响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乡村发展路径,总结出“以体兴道”“以道兴村”的发展策略。
    6  全域旅游视角下粤西水湄村旅游景观设计文化策略
    杨杨,柴弋霞,叶劲枫
    2020, 42(2):14-19.
    [摘要](51) [HTML](0) [PDF 2.03 M](44)
    摘要:
    从全域旅游的角度,梳理新兴县及其周边旅游资源现状。以新兴县六祖镇水湄村为例,阐述了水湄村旅游发展存在着文化资源利用不足,乡村特色体验景观缺乏和自然资源破坏的现状问题。通过对水湄村文化、自然资源深入挖掘,根据乡村景观资源的综合特征,提出以“红色文化参观、民俗风情体验、田园风光游览”三线并行的景观设计文化策略,形成以体验为导向,“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生态资源相结合的混合开发模式,期望打造全域背景下六祖镇差异化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7  风景园林学视野下的阿者科哈尼族乡土景观研究
    高凯,陈虹羽,张榕珊
    2020, 42(2):20-25.
    [摘要](60) [HTML](0) [PDF 1.90 M](39)
    摘要:
    在美丽中国、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时代背景下,乡土景观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系统分析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乡土景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风景园林学科核心内容和根本使命的乡土景观研究新框架。以云南阿者科哈尼族乡土景观为例,从宏观、中观和微观 3 个层面系统研究了其空间组成结构,进而研究了阿者科哈尼族人与自然关系的定位及互动方式。最后探讨了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利用风景园林学理论展开相关后续研究内容的实践途径,并提出此新框架不仅拓展乡土景观的研究视野,也有助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8  台风“山竹”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园林树木的影响调查
    黄颂谊,沈海岑,陈峥
    2020, 42(2):26-31.
    [摘要](74) [HTML](0) [PDF 1.94 M](33)
    摘要:
    2018年9月,台风“山竹”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园林树木造成重大伤害,调研粤港澳大湾区6个城市的园林树木的受损情况,统计各树种的综合受损率及受损表现,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受损树种进行分级,并确定树种整体受损等级。通过记录树木受损情况及分析树种自身的抗风特性,分析总结影响园林树木抗风性能的主要因素,包括树种本身的抗风特性、台风风力与风向、立地土壤环境、种植穴空间、植物群落密度、迎风口种植位置等,并提出建立完善的树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及养护管理,以增强城市园林树木抗风能力。
    9  深圳自然灾害受损园林树木的处理与应用
    徐桂红
    2020, 42(2):32-35.
    [摘要](91) [HTML](0) [PDF 1.98 M](31)
    摘要:
    近年来随着台风等灾害性天气频发,深圳城市园林树木及园林景观受到严重破坏,也给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基于安全管理和科学应对的目的,梳理受损园林树木的类别、危害、日常预防和应急清理措施以及遇到的绿化垃圾处理难题,介绍就地造景和花境应用对受损园林树木产生的绿化垃圾进行减量和资源化的实例。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城市要建设独立和专业的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系统,对受损园林树木分类处理;二是充分利用受损园林树木的原木生态性和自然性,进行就地造景和近地花境利用,减少运输成本,促进绿化垃圾资源化。
    10  公共健康导向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
    张荣京,郑希龙,陈红锋
    2020, 42(2):36-41.
    [摘要](80) [HTML](0) [PDF 1.79 M](34)
    摘要:
    近些年来,流行病不断爆发,尤其是当下正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公共健康问题,以及在此导向下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通过再次思考公共健康的含义,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公共健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效用的影响,探讨了目前城市园林植物应用的问题,其中问题主要体现在植物总种类偏少、乡土种类偏少、基于公共健康效用群落配置模式的缺乏和生态系统营造整体理念的缺乏,提出了药用植物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应用的重要性与模式,并以粤港湾大湾区为例筛选出对公共健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 100 种城市园林植物。
    11  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进展
    姚瑶,申世广
    2020, 42(2):42-46.
    [摘要](153) [HTML](0) [PDF 1.75 M](38)
    摘要:
    “儿童友好城市”于 20 世纪 90 年代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正式提出,为建设保障儿童权利,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的城市空间提供了新方向,对各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儿童友好城市的提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政策进行了整理和论述,并通过 Elsevier、Web of Science 等国外资源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对近年来国内外儿童友好型城市研究进行收集,进而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此可以发现,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规划方面,我国在这一领域都处于探索阶段。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儿童需求、儿童户外活动影响因素、儿童参与性和儿童友好型城市评估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12  韩国寿城湖滨水平台的使用者游憩行为研究与平台特征分析
    尹晓燕,(韩)郑泰烈*
    2020, 42(2):47-53.
    [摘要](100) [HTML](0) [PDF 2.45 M](34)
    摘要:
    以大邱广域市寿城湖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观测法,对夏季、秋季的滨水平台使用者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为反映不同平台的差异,制定了 7 个平台特征指标,根据平台与水的关系、平台的用途,将滨水平台划分为 6 个类型。通过分析使用者人次、停留时间、行为活动类型,得出地上观览型、水上观览型、水上多层观览型、水上步道型为使用者喜爱的滨水平台类型;使用者喜爱的水上型平台的建设要突出亲水性、可达性及视线多样性,地上型平台的建设则要注重可达性、选址及俯瞰效果。
    13  不同雨洪管理目标下的城市公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选用研究
    张政哲,冯娴慧,叶劲枫
    2020, 42(2):54-59.
    [摘要](46) [HTML](0) [PDF 1.88 M](30)
    摘要:
    为研究在不同雨洪管理目标下城市公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的选用现状以及其偏好特征,搜集了伯明翰铁路公园等 20 个采用 GSI 建设的城市公园案例,按照公园的雨洪管理目标和 GSI 措施类型对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城市公园在 4 种雨洪管理目标下的 GSI 措施选用差异并不明显,都倾向于选用蓄水池、生物滞留设施和雨水湿地 3 种 GSI 措施;同时,在雨水资源利用和雨水景观营造 2 种目标下,城市公园也倾向于增加对渗管/渠型 GSI 措施的应用。
    14  佛山市古树名木资源调查
    柯欢,谭伯东,柯欢 谭伯东 胡羡聪*
    2020, 42(2):60-63.
    [摘要](64) [HTML](0) [PDF 1.78 M](52)
    摘要:
    基于普查数据,对佛山市古树名木资源的树种结构、树龄、分布、生长环境、生长状况、权属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佛山古树名木共计 51 种,隶属于 29 科 43 属,优势种包括榕树 Ficus microcarpa、黄葛树 Ficus virens、龙眼 Dimocarpus longan、木棉 Bombax ceiba、水翁 Syzygium nervosum 等,珍稀濒危物种有水松 Glyptostrobus pensilis、格木 Erythrophleum fordii、红椿 Toona ciliata、见血封喉 Antiaris toxicaria 4 种。全市古树名木共计 2 095 株,其中一级、二级和三级古树分别占总量的 0.33%、2.86%、96.75%,生长环境和生长状况普遍较好,主要分布于乡村,且绝大部分属集体所有。在充分分析现状资源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和利用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15  广州市儿童公园设计实践
    梁曦亮,李晓冰,林兆涛
    2020, 42(2):64-68.
    [摘要](56) [HTML](0) [PDF 1.89 M](41)
    摘要:
    基于广州市儿童公园项目的建设背景,从工程选址、公园定位、选择儿童活动项目 3 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广州市儿童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场地设计的要点。广州市儿童公园设计以“积木”为主题,“成长足迹、筑梦之路”为理念,突出自然生态、科普文化、亲子交流,围绕儿童成长的年龄层次和探索认知的规律,打造八大亮点,重点攻克儿童安全、配套设施的设计。建成的广州市儿童公园传承了老儿童公园的印记,符合新时代广州居民的需求,引领社会更关注儿童健康成长和后来的一大批儿童专类公园的建设。
    16  基于街道活力营造的中心区城市设计评析
    林珂,李敏稚
    2020, 42(2):69-73.
    [摘要](46) [HTML](0) [PDF 1.91 M](25)
    摘要:
    以街道活力营造视角切入,提出城市中心区街道活力营造现存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控层面的主要问题。通过梳理、分析和评估已实施多年的深圳福田中心区 22、23-1 地块和正实施中的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对比研究中心区街道营造中街区尺度优化策略、街道地域文化塑造方法以及实施导控技术,总结建设经验和发展趋势。指出在城市中心区营造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向精细化、系统化和弹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并尝试在“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下提出街道空间模式营造方法和导控技术体系构想。
    17  广州水博苑景观规划构思与设计探析
    李芷欣,吴桂川
    2020, 42(2):74-80.
    [摘要](121) [HTML](0) [PDF 2.16 M](34)
    摘要:
    广州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纵横蜿蜒的水网促进了广州的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岭南水文化。根植于深厚的水文化历史,广州水博苑基于原琶洲塔公园进行扩建,结合广州地域文化特色,基于微观与宏观的水文化而构建主题思路,规划布局中融入山水相嵌的格局形态,将传统岭南的造园特色与元素融汇于景园营造、建筑风格和绿化配植中,建设为以水文化为主题,集合公益展馆、古迹和公园为一体的水文化博览园。
    18  基于地域文化的花卉主题园构建探析
    蓝蕾
    2020, 42(2):81-86.
    [摘要](54) [HTML](0) [PDF 2.20 M](37)
    摘要:
    注重充分运用地域文化,是当代园林设计挖掘内涵和提升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清湖位于深圳市龙华城区核心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浓厚的地域文化。清湖文化公园以景观提升为契机,通过提取与凝练地域文化,将公园划分为“鹤舞清湖”“探花归田”“三界茗诗”“立庙赐福”4 个景观主题分区,其中充分运用地域文化着重在“鹤舞清湖”分区构建月季花卉主题园。通过以当代园林设计手法挖掘内涵和提升价值的途径,将传统的岭南园林与现代月季景观有机结合,匠造“月季簇放粤园里,瑞鹤飞舞清湖中”的现代岭南风韵的精品花卉主题园,实现了生境、画境、意境“三境”高度融合的景观效果。
    19  面向专业评估的风景园林本科教学改革“外驱内省”研究
    金云峰,王淳淳,李瑞冬
    2020, 42(2):87-91.
    [摘要](52) [HTML](0) [PDF 1.79 M](41)
    摘要:
    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建设政策对生态空间、自然资源和建设行为提出了统筹与融合的要求,而风景园林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空间发展要求为导向的学科,需要灵活地对时代要求、实际问题、政策发展等内容做出反应,这是风景园林教学改革的外部驱动要素。另一方面,在上海市教委开展专业评估的要求下,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于 2018 年完成了这项工作,定期的内向自省行为对于学科改革和更新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立足于外部政策背景以及内生改革动力,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本科教育改革进行探讨。
    20  常州止园植物景观及其审美分析
    徐晓晴,胡运宏
    2020, 42(2):92-96.
    [摘要](48) [HTML](0) [PDF 2.15 M](23)
    摘要:
    常州止园是建于晚明的私家园林,为园主人吴亮止步官场、归林隐居之所。园景以水为胜,建筑布局聚散适宜,林木尤为丰美。通过解读止园的园记、园诗和《止园图册》,在前人的复原研究基础上,对资料中的植物要素进行整理,分析植物的种类与分布,解读观赏、把玩、障隔和生产 4 种植物功能,总结止园植物在避居理想、礼佛禅思、文人雅植和田园野趣 4 个层面的审美,深入地探索园林的历史面貌。
    21  澳门普济禅院
    陆琦
    2020, 42(2):97-100.
    [摘要](271) [HTML](0) [PDF 2.12 M](59)
    摘要:
    普济禅院为澳门三大寺庙之一,与妈阁庙、莲峰庙并称为澳门三大古庙,位于美副将大马路旁,是澳门著名旅游景点之一,澳门八景中,普济禅院以“普济寻幽”获名。其始建于明朝末年,因供奉观音菩萨而得名,几经扩建,发展为庄严雄伟的建筑群,成为澳门三大禅院中规模宏大、历史悠久、占地广阔、建筑雄伟的的佛教寺院,也是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岭南禅宗系列之曹洞宗寺院之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