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4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插页:岭南园林古建筑赏析
    图丨陆琦
    2020, 42(1).
    [摘要](2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2  基于空间句法的岭南与江南传统私家园林书房空间对比研究
    汤辉,周敏迎,林洪杰
    2020, 42(1):4-8.
    [摘要](7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其中的书房空间更是造园者藉以展示自身人格理想与身份地位的绝佳场所。以岭南与江南两地传统私家园林中9处书房空间为例,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测绘结果,借助空间句法量化分析手段,运用UCL Depth Map软件从可行层、可视层对书房空间整合度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岭南私家园林书房空间在园中的可达性与可视性显著高于江南私家园林的结果。探讨两者差异成因,实现以量化综合分析手段把握不同地域园林空间特征及空间建构意图,意义匪浅。
    3  早期测绘资料及文献中的佛山十二石斋与汾江草庐
    冯立燊
    2020, 42(1):9-14.
    [摘要](16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佛山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是顺德籍文人梁九图在清道光咸丰年间所建的两处庭园。其中,十二石斋位于市镇的宅邸内,小巧工整,汾江草庐地处近郊,开朗自然。二者在规模和空间气氛上的差异,表现出粤中造园艺术的多样性。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了庭园的营造过程,确定汾江草庐始建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又以现场调查的方式,探清了十二石斋的建筑遗存。再通过对照文字记述中的空间信息与地图、平面图、卫星图等早期测绘资料,考证了两座庭园的布局,使文字中的景物能具象地对应到实际的场地环境中,直观地展现了两座庭园的空间和尺度。
    4  湖南天岳书院布局及园林营造分析
    徐畅,谢纯
    2020, 42(1):15-20.
    [摘要](7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天岳书院是湖南平江县在清代建立的地方教育机构,是湖湘地区现存县级书院的代表之一。与省会书院岳麓书院相比,天岳书院规模更小,空间精巧实用,着重在主要庭院营造园林景观。其空间布局严整,形成入口、祭祀、讲学、藏书、生活5大功能区,反映了清代书院重视科举官学化的特征。书院庭院空间多样,小空间的组织颇有园林意味。天岳书院园林营造要素质朴大方,且具本地特色,多用有文化寓意的乡土植物,硬质景观和建筑细部与书院朴素清雅的风格契合。
    5  苏州木渎严家花园新园修建得与失的调研
    郎碧峥,张哲
    2020, 42(1):21-26.
    [摘要](12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严家花园建于拥有2 500年历史的木渎古镇,曾由苏州香山帮著名建筑师姚承祖修缮,是江南私家宅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庭院部分以四季为主题的造园手法颇具特色,值得保护传承。严家花园新园的增补规划为园林的修复和开展当下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增益,但新园与原址羡园部分在修复的艺术手法上有所差异,也带来了同一园林中的两部分不一样的景观风格。这样的新园新建行为,在严家花园整体的修复工作中得失具存,也值得相关从业人员在后续其他古典园林的修复中汲取严家花园的经验,因修复目的制宜。
    6  风景园林创作中“立意”与“营境”互构机制研究
    古德泉
    2020, 42(1):27-30.
    [摘要](7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通过梳理中国文艺创作中的意境理论体系,“意”与“境”因契合程度不一而出现“物境”“情境”“意境”3种艺术境界,阐明风景园林中意境思维与方法在当代风景园林创作中的价值与意义,论述意境理论体系下风景园林创作逻辑。同时着重研究了立意与营境在风景园林创作中互构机制及其实践价值,并提出发展营境理论,只有回到东方文化源头探寻风景园林发展的驱动力,才能够在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创作实践与理论建构中找到一条适合的道路。
    7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基于华南植物园水榭和桂林芦笛岩水榭的营境分析
    翁子添
    2020, 42(1):31-35.
    [摘要](11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华南植物园水榭和桂林芦笛岩水榭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岭南园林建筑的两处经典作品。它们与明代造园专著《园冶》里“花间隐榭,水际安亭”的字句遥相呼应,以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风格构造出中国传统山水居游的惬意情境。以这两个经典现代风景建筑为例,尝试从情境、场景和身体体验 3 个不同角度,具体探讨风景建筑的营境操作。情境旨在针对建筑总体布局进行分析;场景则着眼于空间组合的探讨;最后从身体体验出发,讨论建筑的细部设计。
    8  “植境”及其设计课程教学框架
    吴刘萍
    2020, 42(1):36-40.
    [摘要](39)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基于“境”理论,提出“植境”概念,探讨“境”语境下的教学实践。通过阐明“植境”基本特性、景观单元类别及适应机制,明确“植境”是融合“人-空间-时间”的复合整体。进而分析现有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的整体性思维不足,提出以“植境”为纲、“入境”为法、以“空间 -氛围-时间”为核,转变植物景观设计教学思维,构建对接“境”理论的“植境”设计教学框架,以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9  澳门卢廉若公园中的诗情画意
    邓锐,周妍
    2020, 42(1):41-44.
    [摘要](40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澳门园林融合了中西方不同的风格,形成兼容、开放、多元的园林形式。卢廉若公园作为澳门近代“三大名园”之一,其独特的历史使公园形成与众不同的风貌——以大面积的水体、山石及植物进行造景,又融入了西式装修风格。通过史料考证和现场调研,对卢廉若公园的总体布局和景观序列进行分析,并探寻公园从叠山理水、建筑特色到楹联绘画体现出的诗情画意,继而深化人们对卢廉若公园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
    10  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
    焦丽 董靓
    2020, 42(1):45-49.
    [摘要](10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以纪念女性为主的园林是中国历史园林的特殊类型,理清其营建的动因和经验,是传承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补充。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望江楼公园,其兴建、发展、造景等方面与薛涛的人生经历、个性品行紧密结合。基于历史文献梳理和园林空间分析,剖析了望江楼公园的发展变迁历程,归纳了针对薛涛的园林景观的纪念性造景手法,从遗迹、植物、建筑、活动等方面分析了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11  保护、修复与利用海珠湿地二期的实践思考
    梁曦亮 梁欣
    2020, 42(1):50-55.
    [摘要](10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海珠湿地原是广州城市中央的万亩果林,是海珠生态城的核心。基于湿地一期风格过于“人工化”,通过分析简单保留单纯果林的现状问题,海珠湿地二期提出尊重场地独特肌理,以“微改造、少干预”的生态修复理念,通过连通水系、调清活水、规划交通、修复生境、丰富植被等方式,为鸟类、鱼类、两栖类、昆虫等动植物营造良好的栖息地,提升生物多样性。此外,利用果园活化都市农业景观,利用湿地满足市民对科普、休闲的需求,适当配套观鸟屋、观鸟塔、园路、桥梁等设施。
    12  基于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改造的城市修补策略
    朱再龙 梁挚呈 解坤坤
    2020, 42(1):56-59.
    [摘要](5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城市老旧社区普遍存在停车混乱、公共空间不足、社区文化不凸显、社区形象不突出等问题。在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公园城市和提升人民获得感的新城市发展理念下,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微改造是城市修补的重要抓手。总结了广州环市路沿线11个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存在散点分布、不成体系,违规占用、空间破败,特色缺乏,可识别性差三大问题;提出连接社区内外成系统、精细挖潜增数量、围绕生活提品质的三大修补策略,并从功能复合化和空间立体化两大方面,结合案例提出修补设计的具体手法。
    13  广东寺观园林艺术特征与继承发展
    方兴,胡峰
    2020, 42(1):60-64.
    [摘要](4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广东寺观园林有着灿烂的历史,遵循了中国古典园林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以广东寺观园林为研究对象,扎基于史料,通过以史论证、横向对比、平立面几何解构等方法,分析了古代园林“折中”“世俗”“兼容”的艺术风格和“以小见大”的造园特点,厘清了传统寺观园林的发展脉络及新时代下“三宫两楼”格局的新变化,并结合城市建设方向提出了园林设计的新趋势。研究表明广东寺观园林既保留了岭南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又能与时俱进,为适应新环境而不断演变推进。
    14  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工程做法研究
    欧阳依妮,孙丽辉,黎映宇
    2020, 42(1):65-69.
    [摘要](3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针对近几年广东省在南粤古驿道保护修复工程做法方面取得的实践工作经验,总结了南粤古驿道分类及分级,南粤古驿道用材区域概述、保护与修复原则、修复程序、典型古驿道修复做法、修复施工要求等内容。通过梳理修复工程方法,规范其修复技术步骤及施工标准,防止建设性的破坏,再现历史工艺。
    15  广州近代城市公园的中西合璧特征探析
    唐孝祥,余文博
    2020, 42(1):70-74.
    [摘要](7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广州近代城市公园设计精巧,风格独特,在岭南造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结合历史图文资料,运用风景园林史学和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分析其造园特征。广州近代城市公园的中西合璧特征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因地制宜的空间布局、中西融合的建筑小品、多姿多彩的植物景观。探析其中西合璧特征,有利于丰富岭南近代园林历史与理论研究,推进对广州近代城市公园的保护与造园智慧的传承。
    16  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兴化垛田农业遗产“三生”智慧研究
    张海强,陈颖思,郭明友
    2020, 42(1):75-79.
    [摘要](24)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兴化垛田以其因地制宜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人水共存相生的农业生产景观,鲜明地表现出传统农业耕作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智慧,并因其蕴含的农耕文化价值与农业景观价值而被列入为农业遗产。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通过梳理垛田形成的环境背景及改造活动,围绕垛田农业景观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垛田具有的风景如画的生活场景、因地制宜的生产体系及转患为利、良性循环的生态智慧3方面营造智慧。最后,提出垛田微地貌差异化变现、旅游需求下的农业景观单调及农业遗产活态保护3个问题。
    17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儋州市云月湖景区生态规划研究
    林水发,邱美新,付晖
    2020, 42(1):80-85.
    [摘要](2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对湖泊型景区的生态资源保护规划是景区开发建设的基础。选取高程、植被等 7 个生态因子构建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海南儋州云月湖风景区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明确生态保护等级,划定景区优先开发区域和重点保护区域。结果显示:云月湖景区内敏感区占比 69.41%,较敏感区占比 18.45%,不敏感区占比12.14%。根据云月湖景区现状,结合地域特征及发展趋势,将景区分为生态保育区、限制开发区、适度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并针对每个分区提出规划建议。
    18  广州公共园林中地方风情表现研究
    陈秀银,林云,杨学成
    2020, 42(1):86-92.
    [摘要](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地方风情的表现是园林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不仅能使园林具有独特地域特色,而且有助于展现和弘扬地域文化,带来良好社会效应。广泛调查广州公共园林场所的地方风情表现,在明确地方风情概念及资源范畴基础上,系统梳理当地风情资源的内容及其在园林场所运用情况,总结出存在 4 个方面的问题:1)基于自然环境条件的风情表达不尽如人意;2)风情资源挖掘、整理不够;3)园林建设中体现地方风情的意识不强;4)地方风情表达的设计创新较为缺乏。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并探讨了园林设计和建设中强化风情表现的思路。
    19  明末清初江南“秦淮八艳”园林生活探究
    王东升,严心玥
    2020, 42(1):93-96.
    [摘要](3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明末清初江南青楼才女拥有丰富的园林生活,其本身亦和园林环境共同组成文人名士的审美价值体现。同时,园林空间也是其一生境遇的环境背景。基于对江南青楼才女“秦淮八艳”园林生活的探究,概括其园林生活包含私家园林生活、青楼园林生活和公共园林及自然山水生活,并总结出其园林生活具有文人化、神秘化、男性化的特点,从而对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女性生活与园林环境关系现有研究进行补充,引发对明末清初女性园林文化的思考和探讨。
    20  北京故宫慈宁宫花园
    陆琦
    2020, 42(1):97-100.
    [摘要](246)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慈宁宫位于紫禁城内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的西北角,故宫内廷外西路隆宗门西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 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因灾又重建。清沿明制,顺治十年(1653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均加以修葺,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兴工将慈宁宫正殿由单檐改为重檐,并将后寝殿后移,始定今之形制。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